山東省利津縣鹽窩鎮南嶺幼兒園 陳建濱
農村幼兒園教育資源的利用要立足“土”
山東省利津縣鹽窩鎮南嶺幼兒園 陳建濱
每次走進農村幼兒園,就會經常聽到園長和老師們說,農村的教育資源非常少,沒法和城里比,保教水平不高是理所當然的。其實,農村幼兒園并不缺乏教育資源,而是難以對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進行敏銳的識別、選擇和及時的加工、轉化、開發以及充分的利用。農村幼兒園對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空間非常大,只要園長和老師肯動腦筋,立足一個“土”字,用心去做,一樣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可利用。
下面就我的觀察和工作實踐,談談自己對農村幼兒園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的一點看法。
在農村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我們可以把一些鄉土資源與環境創設結合起來。可以采取集體教學與小組活動結合的形式,挖掘和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可利用鄉土資源,如一些農作物秸稈、果實、果殼,野花、野草、稻草,泥土沙石,廢舊物品等,依據一物多玩、一物多用原則,從尋找“原材料”開始,然后分組加工、制作,最后投放到各個活動區中或用來裝扮教室。我曾經到過一個班級,老師和孩子們利用白蠟樹種子粘貼的十二生肖,用蘆葦和棉花布置的“黃河口人家”,用玉米秸粘貼的農家小院,用棉花殼做的隔斷,不僅美觀大方,而且使孩子們更加了解并熱愛自己的家鄉。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環境環保、有情趣,孩子們也能參與其中,樂在其間。這個過程既體現了師幼的參與,滿足了幼兒操作材料、進行探究活動的需要,又為幼兒園提供了豐富的游戲活動材料。
有些農村幼兒園喜歡“高大上”,活動區域的設置處處體現著濃厚的都市味,如“貝貝休閑吧”“美味比薩店”“溫馨茶座”……而富有鄉土氣息的種植區角、動物飼養角、草編、泥塑等并不多見。因此,農村幼兒園教師必須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生活周圍豐富的鄉土資源,將之篩選、提煉成幼兒游戲的材料,使區域活動頗具“農家味”,盡顯地域特色。如創設“泥巴區”,讓幼兒通過捏、搓、團等方法制作各種泥塑;創設“手工坊”,讓幼兒編麥秸毯、扎稻草人、縫蘆葦簾子;創設“美工區”,讓幼兒用菜葉印畫、用蘿卜拓印、用樹葉和小草與谷類想象粘貼……這些活動內容和材料貼近幼兒的生活,他們會感到親切、熟悉,且饒有興致地投入其中,玩出創意和精彩。為此,教師需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活動環境和投放鄉土材料,讓幼兒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自主選擇活動內容和合作伙伴,促進幼兒的探索、交往和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
陳鶴琴先生主張綜合主題教育的教學法,即把兒童應該學到的方面完整地、有系統地教給幼兒。綜合主題教育正是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整體性這一特點。因此,將鄉土課程融入到主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豐富完善主題,更能促進孩子的發展。如主題活動“在秋天里”,拾落葉:觀察樹葉的形狀、大小等,并請家長帶領孩子去觀察樹木,看看哪些樹是認識的,哪些樹是一年四季常綠的,同時,把自然測量滲透在其中,讓幼兒作簡單的記錄,在寬松的氛圍中求得知識;摘果子:感受豐收的喜悅,體驗勞動的辛苦,使孩子的情感得到升華;觀察秋蟲:在草地上、花壇邊、樹根旁,找找蟲子,捉捉、看看、玩玩,了解秋蟲的外形特征,感受周圍環境的變化;參加勞動:讓孩子們去觀察家長勞動的場景,幫助家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在廣闊的天地間,我們的主題活動賦予了濃濃的鄉土氣息。
生活活動是一種隨機的、潛移默化的、在真實的現場展開的活動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契機和教育價值。通過挖掘幼兒生活活動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體驗發現與探究的快樂。如:晨間入園時,播放瑯瑯上口的民間童謠和婉轉流利的民間音樂;在自由活動時間,幼兒可到相應的活動區開展民間藝術創造活動;午睡前,給幼兒講述民間故事等,將鄉土課程靈活地滲透到幼兒的生活活動中,真正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戶外活動是幼兒在室外進行的活動,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室外游戲,包括沙水、建構、角色、表演、運動、藝術等游戲;一類是體育活動,包括集體體育活動、自主性體育活動,早(間)操等。農村幼兒園在戶外活動方面有著豐厚的資源。首先,農村幼兒園活動空間大,可以設計出多樣的場地,不管是游戲還是體育活動都會讓孩子們玩得盡興;其次,農村園有豐富的水、沙、泥、石子等資源,這些是孩子們的最愛,在孩子的世界里,沙子、泥土、水、石頭好像有魔力似的,總是吸引著他們探索神奇的秘密,孩子們用手去捏、摸、和、壘、拍,一切隨心所欲。玩水、玩沙能夠幫助孩子獲得自我感覺,發展手部肌肉和觸覺、視覺機能,增加對環境的理解,是一種促進成長的有益游戲;第三,農村有許多有趣的民間游戲,這些游戲大多在戶外,而且有一定的運動量,能活躍幼兒的身心,增進幼兒體質,提高幼兒運動興趣和能力,特別適應中、大班幼兒參加,如“跳皮筋”“玩竹馬”,可增強幼兒身體各部分的運動;“跳房子”“彈球”等游戲可發展幼兒手、腳動作靈活協調能力;“踩高蹺”訓練幼兒平衡能力;“老鷹捉小雞”等游戲能訓練幼兒聽力、反應速度及表演能力。
總之,農村幼兒園教育資源并不匱乏,之所以覺得少是因為“洋”的沒有、“土”的不用。農村幼兒園應該從多個角度、不同層面去挖掘鄉土資源,讓鄉土材料走進幼兒園的各個角落,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讓幼兒回歸自然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