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幼兒園 李曉娜
涵涵會和小伙伴一起玩了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幼兒園 李曉娜
涵涵,5歲,從小班入園時就不參與集體活動,想趴在地上就趴在地上,也不與同伴交流,總是游離在隊伍之外。到了中班下學期,涵涵開始出現打人現象?,F在剛剛升入大班,他又開始與同伴爭搶物品。當他想看的書被同伴拿走或想要的玩具沒有得到時,就會打人或發脾氣,趴在地上大喊大叫、亂摔東西,開學的前幾周幾乎每天都會出現一次這種情況。
他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班級的一日生活,影響到了他與同伴的關系。在幼兒園里,我們老師結合具體情境,以多種形式引導涵涵學習交往的基本規則和技能,與他交流遇到“想玩的的玩具被同伴先拿到,該怎么能辦?”的問題,幫助他學習怎樣與同伴交往,理解遇到問題要學會協商、合作、輪流的規則。我也與他父母進行了交流,但涵涵還是會每天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打人、發脾氣。兩年時間的接納、多種方法的引導對他不起作用。作為有著十幾年教齡的我也很無奈、很無助。
于是,我找到幼兒園聘請的心理專家高老師,她仔細詢問了涵涵的情況,又到班級觀察了其表現。高老師告訴我,涵涵這是物權界限混淆,他覺得他想玩的、想要的物品是他的,別人的物品他想要想玩也是他的,所以會出現他得不到玩具或別人碰了他的玩具時就會發脾氣、打人的現象。物權意識敏感期應該在幼兒2~2.5歲時出現,涵涵已經5歲了,他是要彌補遲來的敏感期。
了解了涵涵打人、發脾氣的原因后,我拿起孫瑞雪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一書,結合涵涵的表現閱讀書籍,我了解什么是物權意識、什么是敏感期。剛開始我們只關注到了涵涵亂發脾氣的表面現象,沒有關注到他發脾氣的真正原因,幸好有心理專家為我們提供專業的指導,讓我讀懂了涵涵的行為,也知道了應該如何支持、引導涵涵。
每個孩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敏感期,敏感期的表現各有不同,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發展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人格。相信涵涵在我們的引導下,能順利修復遲來的敏感期,同時,也能學習交往的基本規則和技能,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適應班級集體生活。
1.老師接納他的情緒
涵涵發脾氣其實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緒,老師要以平和的態度接納他的情緒,讓他把情緒宣泄出來,同時引導他說出自己的要求。
2.建立他的物權意識
老師應該通過讓涵涵對物品歸屬權進行確認的方式,幫助涵涵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涵涵要游戲時先問他要玩什么?并告訴其他小朋友:涵涵選擇的玩具就是涵涵的,其他小朋友想玩就要征得涵涵同意;同時告訴涵涵:小朋友選的玩具就是小朋友的,想玩時要征得小朋友的同意。這是在幫助涵涵建立物權界限,修復物權敏感期,我們老師在幫助涵涵分清你的、我的,建立物權界限和意識的過程中,也引導涵涵學習交往的基本規則,讓涵涵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去搶,要與同伴協商。
3.保持家園教育一致
在家里也應該建立物權界限,家長應該和涵涵商量,將涵涵的和家長的物品分開。涵涵有權利支配自己的物品和玩具,家長需要使用時需征得涵涵的同意;涵涵要使用父母的物品時也得征得父母的同意,從而引導涵涵漸漸分清哪些物品是我的、哪些物品是別人的。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進一步確定他與物品的關系。
1.嘗試與同伴進行游戲
我們結合涵涵打人、發脾氣的原因對涵涵進行了引導,幫助涵涵建立物權意識,修復他遲來的敏感期。慢慢的,涵涵遇到他想要的玩具時能等待了,不再爭搶、發脾氣,并能聽老師的話與同伴一起做一件事情了;涵涵不再單獨游戲,能嘗試和同伴一起游戲了,與同伴之間的交往有了進步。
一天,區域游戲時,涵涵選擇和臻臻一起下五子棋。在我們的引導下,涵涵能和臻臻協商選擇棋子——涵涵說“我要黑棋”,臻臻同意,并選擇了白棋。兩人開始下棋,我在旁邊觀察,涵涵會下棋,臻臻不太會,涵涵總是贏。我引導涵涵,可以教教臻臻嗎?涵涵說:“可以”。涵涵對臻臻說:“我這樣走,你看到3個棋連在一起,要堵??!”。涵涵開始與同伴有正常的交流了,關系也變得融洽了。
區域結束要收玩具,涵涵主動將自己用的黑棋子收好,但還有計分牌、棋盤沒收,涵涵說:“我拿的我收”——他這次能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是一大進步。臻臻表示同意,這樣臻臻收白棋子,涵涵收了棋盤、記分牌并放回原處。今天的區域活動中,涵涵和同伴一起游戲了,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涵涵沒有爭搶玩具,也沒有因為都想收玩具而發脾氣,遇到問題能與同伴協商解決。涵涵和同伴今天玩得很開心。
2.主動與同伴交流、游戲
經過引導,涵涵在交往方面進步越來越大,他能主動和同伴游戲、交流。涵涵喜歡折紙,會折很多樣式,區域活動時涵涵和威威在折紙。威威要折扇子,看著圖示也沒折出來,威威說:“老師我不會折”。正當我要過去時,涵涵在一旁說:“我教你?!蔽覍νf:“對,涵涵在折紙很棒,他可以教你”。涵涵很耐心地告訴威威:“正面折一次,反過來再折一次,正面反面要折的一樣大?!本瓦@樣,威威學會了,開心地拿著折好的扇子給我看。我走到涵涵身邊說:“涵涵真棒,不但會自己折扇子,還能幫助同伴一起折,是不是與同伴一起游戲很開心?”涵涵有些害羞地笑著點了點頭。我很開心涵涵有了這樣的進步。
3.愿意與教師的進行交流
涵涵從小班開始都不和老師主動交流,就連早晨問好都很難。對于老師的問話高興就回答,不高興就不理踩。經過專業的指導和自身學習后,我們理解了涵涵的特殊行為背后的原因,我們一直在接納、支持涵涵,他的很多個性行為在班級是被允許的。由于我們老師認同、接納他的情緒,并適時給予指導,漸漸的涵涵也有了變化。
一次區域活動,涵涵畫了各不相同機器人。午飯后孩子們都在看書,涵涵卻拿著畫來到我身邊,雖然沒說話,但從他的眼神看出,他想給我看,我就主動問他畫的是什么?涵涵告訴我,這個是發明眼藥水的機器人CC,這個是飛行機器人小天。為了能和他交流,我還根據他寫的字來猜機器人的名字,每當我猜對他就很開心。整個過程,涵涵一直在給我介紹他畫的機器人,我也不時的和他交流,他也積極的回應我。我及時表揚他畫的機器人很有特點,表揚他能給老師展示自己的畫。涵涵很高興,這次沒有轉過身去笑,而是面對我笑了。
經過上次介紹機器人后,涵涵就經常拿著新作品主動給同伴講、給我講。區域游戲結束后,涵涵拿著一個較大的紙做機器人來到我身邊,他說:“這是我做的機器人,這是我用毛根做的蝴蝶結,這是他的開關,這是……”介紹完后,他又拿出一個小的機器人,“這是我和萱萱、笑笑一起做的,我做的機器人頭,萱萱做的身體,笑笑進行裝飾的?!甭犞煌5亟o我講,我心里特別高興,那個不愛說的涵涵變了,變得不但能與老師主動交流,還能與同伴一起游戲合作了。由于我們接納、支持、鼓勵涵涵,所以涵涵不但修復了遲來的敏感期,還能與同伴交往了,遇到問題能與同伴協商,并逐漸融入到集體生活中。
家長和教師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涵涵自我為中心、不和周圍的人交流、亂發脾氣還打人、適應集體生活的能力弱等等,這些行為表現與同齡幼兒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像這樣個別幼兒出現問題時,我們老師如果仍然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規則來要求他們,往往適得其反。我們不能只看到表面現象,要分析問題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做到對癥下藥。正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所說,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
專業指導和改變觀念也很重要,首先要認同、接納幼兒的特殊行為,進而分析幼兒出現問題的原因,找到支持幼兒發展的有效途徑,在解決的過程中慢慢引導幼兒學習基本的社會規則,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的能力,這樣做才能順應幼兒的發展特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