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永
(徐州市銅山區趙瞳林場 221100)
淺談森林病蟲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湯永
(徐州市銅山區趙瞳林場 221100)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林業建設的進程,森林病蟲害防治對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森林病蟲害防治是國家減災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需要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本文從影響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因素與應對措施入手,探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森林病蟲害;防治對策;綜合治理
森林病蟲害防治是國家減災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近半個世紀來,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當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難題,形勢不容樂觀。
通過林業企業的工作人員進行全面分析發現,我國森林病蟲害產生的特點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病蟲種類增多,危害損失嚴重。近幾年森林病蟲種類進一步增多,我國的病害蟲種類增加速度較快,目前已發種類近8000多種,其中對森林造成嚴重危害的也有上百種。②危險性病蟲害潛在威脅增大。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已有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蘋果綿蚜及油松葉小卷蛾等多種危險性害蟲先后侵入,雖然這些危險性害蟲采取了有效措施極力控制,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潛在的威脅卻不容忽視。③頑固難治,暴發現象常有發生。過去危害就比較嚴重的松毛蟲、天幕毛蟲、黃連木尺蛾、楊扇舟蛾、落葉松尺蛾和青楊天牛等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暴發。如監測跟不上,病蟲害發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到發現時已是危害嚴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當被動。由此可以看出,對于森林病蟲害的防治迫在眉睫,要求我們對其引起高度重視。
2.1 提高防治認知,加強防治策略
提高認識,加強管理建立森林病蟲害防治管理體系,明確各防治單位的責任,實行責任制管理。建立和完善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對于常見的突發性病蟲災害應有制度化的操作規范。健全和完善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和應急控災體系,建立和發展健康的森林,形成一個保護森林資源、以徹底保護生態環境為中心,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以提高控災御災能力為中心,大力推廣生物防治,把營林措施貫穿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始終。加大資金投入,建設防治隊伍對各地區的森林資源實行誰經營、誰防治的制度,各級財政應加大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資金投人,保證防治工作有效開展。此外,要促進森林生產市場化運作,利用市場功能多渠道引人資金,與國家防治相輔相成。市場化運作還可以促進人才流動,為森林病蟲害防治引進和培養專業人才。加大資金投人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森林病蟲害防治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
預測預報是森林病蟲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各地必須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對轄區內的全部森林資源進行病蟲害的調查監測,要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作為基本目標,確定專人,固定地塊,明確對象,指定方法,定時調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堅決避免平時不調查,等到發現已是嚴重危害的局面。同時,通過調查與監測,再結合該地區樹種、氣候等資料,不斷對森林主要病蟲害的數據資料進行積累,以便以后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從而運用高科技來對森林病蟲害進行監測與預報。
2.3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進防治手段
①選擇應用合適的營林造林技術營林造林是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基礎,通過造林、營林和采伐等環節,可以有效地調節森林的生態環境。通過選育抗病蟲樹種、營造混交林和科學的撫育管理等措施,增強森林的自控能力,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及擴散;②認真遵守國家有關安全合理使用農藥的規定,對效果不明顯,危害環境,容易產生抗藥性的防治藥劑要逐步禁止使用,大力介導使用高效、環保的防治藥劑,以減輕對環境和水源的污染;③加大生物防治力度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害蟲天敵與害蟲之間的生態關系,實現對害蟲的有效控制,具有作用明顯,效果持久的特點;④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各部門、海關和森檢部門,要協同作戰,共同防止外來有害生物進人我國,做好疫情的檢驗檢疫,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專項調查,及時上報送檢,以保證防治的及時有效。
隨著近年來森林建設的力度逐漸加大,森林出現病蟲害的幾率也逐漸增加。因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要對其進行有計劃地預防與治理、在實際治理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要對周邊環境進行全面分析,盡量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治理森林病蟲害,從而確保森林資源的健康生長,為林業企業創造更多經濟效益。
[1]張樹材.淺談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原因與治理對策[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8).
[2]林崇豹.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2(15).
[3]王惠,董芳,解伏菊.森林資源當前現狀及決策分析[J].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4]崔向臣.淺談森林病蟲害的特點和預防措施[J].價值工程,2010,29(3):71~72.
[5]趙靜夫,張淑梅,郭寶松,等.黑龍江墾區森林病蟲害管理系統研究[J].現代化農業,2010(5):48~49.
S763
A
1005-7897(2017)12-0140-02
20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