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定力
(漢陰縣農林科技局 陜西安康 725100)
淺談漢陰縣現代林業園區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劉定力
(漢陰縣農林科技局 陜西安康 725100)
通過對2010年以來漢陰林業園區建設發展情況的調查,總結出漢陰林業園區建設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做好以后的林業園區建設提出相應的工作措施。
林業園區;建設;調查;思考
發展現代農業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現代林業園區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中要求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裝備,現代管理方法,現代經營理念“四個支撐”,提高林業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林產品商品率“三率”,形成產供銷一體化,貿工農相結合的多元化,多功能的“一個產業體系”,使林業園區建設逐步達到規模化,科學化、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機械化、設施化、組織化、多功能化和可持續化等,促進林業又好又快發展。
漢陰縣自2010年開展現代林業園區建設以來,圍繞目標,攻堅克難、扎實推進。目前,全縣建成12個現代林業綜合園區、其中有2個示范園區成功申報農業省級示范園區。2個示范園區成功為市級林業園區,2015年全縣完成山林經濟林業園區建設投資1.2億元,完成園區建設面積16140畝,其中:核心園區1000畝,輻射區6140畝,林業園區實現產值達10924萬元。漢陰現代林業園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1.1 工作氛圍初步形成
①成立組織。及時設立了現代林業園區建設協調小組及辦公室,明確專門股室,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建立了領導和林技專家掛聯園區制度。②強化考核。縣委縣政府將現代林業園區建設作為產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列入對部門和各鎮的綜合考核、新農村建設考核、有效推進現代林業園區建設。③部門協作。各涉農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共建園區合力,積極整合交通、電力、水利、農業、林業項目向現代林業園區建設傾斜,形成多渠道、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
1.2 建設規劃重點突出
縣林業局編制了2010~2020山林經濟建設規劃,規劃山林經濟園區105個,各鎮以此為指導,因地制宜積極開展園區規劃編制,為全面建設奠定基礎。園區建設內容涵蓋核桃、茶葉、油茶、水果、食用菌、中藥材、筍竹、花卉苗木、林下養殖、休閑觀光等產業,涉及14個鎮、86個行政村,規劃面積14.7萬畝,計劃總投資13.175億元。編制了《創建手冊》、《建設規劃》、《實施方案》和《督查手冊》等,細分年度建設任務,有序推進園區建設。
1.3 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圍繞主體培育、土地流轉、設施林業、大學生創業、新品種引進示范、新技術試驗推廣以及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等方面,完善政策體系,強化引導作用。幾年來,出臺了加強林業園區建設的有關規定、推進園區建設、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扶持政策5個。加強與省、市有關部門溝通,爭取在項目申報、資格認定、補貼標準、財政配套和建設門檻、資金幫扶等方面的扶持。
1.4 招商引資有序推進
①強化項目儲備。編制出臺《漢陰林業局招商引資工作實施意見》、《漢陰林業招商引資項目手冊》及《漢陰林業局項目名錄》,收錄了全縣林業園區招商引資項目60個、生態農產品38個。②明確招商任務,推進全縣林業招商引資工作。③組織各類招商引資活動。利用全縣創業、就業大會,漢陰縣第八屆油菜花節,西部洽談會、推介漢陰的生態、林業資源,招引大企業、大項目投資漢陰林業。2010年以來,引進較大規模企業3家,到位資金6100萬元,并依托漢陰政府網建立網上林業招商引資平臺。
2.1 思想認識不夠到位
①全縣項目實施進度不平衡,就12個縣級現代農業綜合區而言,有的鎮已完成投資總額的70%,有的只完成30%。②從建成的產業園區看,重載輕管的現象依然嚴重。③存在“等、靠、要”思想,寄托于上級項目扶持,積極主動提升園區建設的質量、規模動力不足。
2.2 建設資金缺口較大
根據園區建設規劃計劃需投資13.16億元,資金缺口較大。究其原因:①市、縣級財政投入不足。②省級補助有限,縣級、村級配套資金無法解決。③經營主體投入不足。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自身積累不足,因缺乏抵押物而融資困難,特別是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十分有限。
2.3 土地瓶頸問題突出
①土地流轉難。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和對流轉政策的擔憂,使得土地流轉難度大、流轉成本高,社會資本、工商企業難以在園區內獲得連片土地進行規模化生產,園區建設規劃實施、園區項目落地困難較多。②土地審批難。因林業比較效益低,有限的土地資源更傾向于工業用地,即使在園區規劃范圍內,林業項目特別是種養業設施用地在審批方面阻礙較多。
2.4科技支撐缺乏力度
各鎮在園區建設過程中,在引智入園、引智創業、成果轉化上,還沒有形成有效機制,缺乏有力措施。特別是科技對園區的支撐作用沒有得到體現,普遍停留在建“大棚”的檔次,溫控、滴灌、噴霧、精確施藥施肥、生物技術等尚未推廣。
3.1 強化宣傳,提高認識
縣委、縣政府建設“生態漢陰”決心大,安康市被國家定位于生態建設示范區和丹江口水庫及上游水源涵養區。積極推進林業園區建設,在發展同時保護漢陰的青山綠水,是當前轉型發展的戰略舉措,為漢陰加快轉變林業增長方式、農民增收方式、發展方式,實現新一輪生態發展提供了契機。要抓住機遇,積極開展林業園區試點示范,加快園區基礎建設。
3.2 結合實際,突破發展
努力搭建林業園區,市場主體,規模經營,體制保障、模式支撐“五位一體”現代林業園區發展路徑,強力推進“理念超前、設計科學,主線突出、產業完整、要素聚集,裝備完善,技術牢靠,管理規劃,機制健全,效益顯著”的林業園區建設。①立體林業。鑒于我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現狀,園區建設不宜過分強調土地連片、園區規模。堅持大、中、小園區并舉,以中小園區為主,以“一村一園”、“一戶一園”、“一品一園”彰顯特色,以統一品牌、統一營銷、統一物流,共同開拓市場。重視林業產業建設和園區的結合。如平梁苗木花卉園區、澗池苗木花卉園區、鐵佛萬畝核桃產業園區、漢陽茶旅結合生態觀光區等。②示范林業。集中力量在縣本級建成一至兩個標準高、示范性強的園區,使其對全縣林業園區建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③開放林業。漢陰縣地處“十天高速”與“西寶高速”結合點、境內公路、鐵路交通便利處,要繼續開展特色生態富硒林產品推介活動,提升園區產業層次。要跳出“一產”看林業,對休閑觀光林業、養生林業、家庭林場等,要出臺扶持政策,力求取得實效。④和諧林業。把園區建設與林業龍頭企業、林農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主體培育,農民就業增收有機結合起來。
3.3 培育主體,完善服務
①培育現代林業主體。要加強對林業龍頭企業、林農專業合作社的培育、扶持,加強土地、信貸等要素保障服務,出臺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從事現代林業等政策。②開展林業招商引資。面向本省,本市,本縣能人大戶,推出一批園區招商項目,引進社會資本投資林業園區。③完善林地流轉抵押政策。建立健全林地流轉服務平臺和網絡,發揮林業局產權交易中心在林地流轉中的主導作用,為林下養殖、林產品加工等方面用地提供空間。推廣林地抵押貸款的做法,拓寬農村有效抵押物范圍,緩解園區建設資金壓力。④加大科技服務指導。全面落實首席專家、林技指導員、責任林技員聯系園區制度,切實加強林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林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三位一體”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園區科技運用和社會化服務水平。
3.4 加強領導,形成合力
園區建設涉及多個部門,要各司其職,整合資金,統籌用于園區建設。對年度計劃實施情況進行考核驗收和動態評估,通過定期巡查、專項匯報、月報季報等形式加大對園區建設督查力度。運用年度考核獎勵經費的導向作用,加強對園區的后續管理,對入園企業實行淘汰制,防止個別企業借園區建設進行“圈地”或園區出現“拋荒”現象。開展園區建設情況“回頭看”,排查問題、研究對策,以進一步推動園區建設持續健康發展。從而保證林業園區工作全面、快速、健康發展,為林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林興民富”奠定堅實基礎。
3.5 增力投入,規模發展
努力構建政府支持通道,積極探索林業投資機制和林業補貼機制,創新信貸保證,保險方式,推行俱樂部會員模式,將財政補貼作為原始金,容納企業固定資金或合作社股金,作為貸款擔保放大基金,發揮資本放大效應,破解市場主體資金短缺難題,為林業園區建設拓寬投資渠道,集中資金持續扶持規模大、有實力、輻射廣、帶動強的龍頭企業。
大力促進土地流轉,努力解決使用土地難題,推進園區建設規模發展,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①實施多元推動。規模化經營的最大障礙是土地流轉,制約土地流轉的根源在于農民的認識,影響農民認識的關鍵取決于能否見到實效,實現高效益的核心是發展現代林業。要因勢利導,多措并舉,以市場主體為引領,以項目資金整合為依托,以林業園區為切入點,板塊推進、規模經營、示范帶動,加快推進土地流轉。②堅持政策導向。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確保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改變、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不損害,尊重農戶的土地流轉主體地位,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土地流轉,激活生產要素,釋放土地效用,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土地向主導產業集中、向市場主體流動,發揮規模經營優勢。③強化職務職能。加快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權確權工作,讓承包者放心流轉,讓經營者大膽投入;依托基層農經體系,搭建工作平臺,強化宣傳引導,暢通信息渠道,激活流轉市場,創新價格動態機制,建立糾紛仲裁制度,維護流轉雙方利益,做好服務制度工作。④拓展就業渠道。遵循勞動力由種植業向種養業、再到食品加工業的農業內部轉移規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高產品加工比重,增加產業內部承載能力和就業容量,把農民變為產業工人,加快培養專業化、職業化農民,實現流轉后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和消化,提高農民就業穩定性,促進農民增收。
F326.2
A
1005-7897(2017)12-0152-02
2017-6-1
劉定力(1968-),男,農藝師,大專,主要從事業務管理及技術推廣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