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本瓊
(三都水族自治縣林業局)
退耕還林(草)復合模式中幾種林藥模式的栽培技術
石本瓊
(三都水族自治縣林業局)
中草藥的種植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還能夠充分的覆蓋地表,從而對其生態功能進行發揮。本文主要結合三都縣實際情況,闡述了石斛、板蘭根等林藥復合模式的栽培技術。
退耕還林;復合模式;中草藥;石斛;板藍根
中草藥的種植能從根本上解決退耕還林以及農民增收兩大問題。退耕還林的主要目的就是植樹種草,防風固沙,而中草藥中的絕大部分是禾本植物與木本植物,如能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一方面能使我縣的綠化取得一定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會使農民的收入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因而必須加強退耕還林復合模式中中草藥栽培技術的研究。
三都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州東南部,地處月亮山和雷公山腹地,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自2002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截止2015年三都縣共累計實施完成退耕還林工程31.5556萬畝,這不但使萬畝連片坡耕地披上綠裝,而且還增加了群眾經濟收入。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三都縣區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陡坡耕地上的植被得以迅速恢復,自然災害發生頻率減少。同時,對保護各項水利設施和農業基礎建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從2002~2015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14年里全縣累計實施完成退耕還林工程31.5556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8.21萬畝、荒山造林10.75萬畝、封山育林1.25萬畝、退耕地補植2.9086萬畝、荒山造林補植4.8767萬畝、用材林1.2999萬畝、經濟林2.2604萬畝。
在很多還林耕地,大多數栽植單純的經果林樹種,一般需要4~5年才能掛果。由于栽植密度小,幼樹期樹冠小,這一種植形式,不僅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而且對太陽光能、大氣降雨、空氣CO2等自然資源的攔截和利用率很低,土地產出效率(特別是幼果期)極低。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把不同的生物種群按照生態學原理和退耕還林要求,合理地組合成為能充分利用土地、光能、空氣、水肥和熱量等自然資源的立體種植群體模式,讓所經營的生物群體有足夠的資源轉化空間,使投入的能量和物質盡可能多的轉化為經濟產品,從而大幅度地提高土地經濟效益。林藥間作,林木為藥材提供蔽蔭條件,以防夏季烈日高溫傷害。對于石斛、板藍根等偏陰性植物,可為其提供陰濕的環境。同時,林下間作藥材大多采用集約化的精耕細作,有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增加肥力,促進林木速生。合理的林-藥復合經營,能使林下種植藥材保持較高的產量。
三都縣在退耕還林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林地空間,進行多層次的林藥立體經營,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復合“綠化器”,使能量物質轉化及生物產量比單一純林顯著提高,這是施行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綜合開發退林還林地經濟的新技術措施。
3.1 楊梅樹與石斛復合模式栽培技術
將石斛須根和植株固定于楊梅樹樹干或樹丫上,使其新根長出后沿樹體緊密攀沿生長。這種類似野生的種植方法,藥用價值更高。將楊梅樹與石斛復合種植,能夠實現林藥互補,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林業綜合經濟效益。
3.1.1 林地選擇和處理
石斛作為附生植物,附主對其生長具有很大的影響。選擇密度合理、通風條件好以及具有良好水源的楊梅林。楊梅樹體水分多、樹干直徑、分枝適中是非常適合種植石斛的附主。在移植石斛之前,需要將楊梅樹的枯枝、細枝等進行清理和適當的修剪。
3.1.2 栽種
石斛栽種的最佳時間為每年3月10~4月10日,次適時間為每年9月份。在石斛的種植過程中,應當充分的考慮到楊梅的種植密度,要將楊梅林的透光率調整到35~40%,要保證林藥兩者相輔相成,互不干擾,從而實現共同成長。將石斛種苗按3~5株一叢,順根系傾斜方向,將幼苗根系貼在附主莖干或分枝的樹皮上,取少量絨狀椰殼輕輕蓋在根系上,用塑料帶從上往下旋轉綁扎帶將石斛根部固定好,再把自制的肥包綁在旁邊即可。綁苗時要注意:綁苗順序應從樹冠自上往下綁;動作要輕,松緊要適中;不要損傷幼苗和根頸。綁苗部位在離地70cm以上,200cm以下的樹干上和分枝上,離地70cm以下不綁。
3.1.3 田間管理
(1)澆水:放養種植的石斛是依附在活樹種上生長,靠附主樹皮上的水分維持生長,夏季陰雨天不用澆水。在冬、春干旱季節,有條件的要適時噴水,促使抽芽和幼苗生長。
(2)施肥:石斛藥材部位主要是莖干,要保證藥材的質量安全,應使用環保的生物肥料,不能施濃肥,要施稀薄肥,采用葉面追肥,通常結合澆水一起進行,以氮磷鉀平衡肥為主,可以根據生長時期的狀況調節氮磷鉀的比例進行葉面噴霧或者灌根。可用“花多多”兌水1000~20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施肥時間應在早上或下午氣溫低時進行,不宜在中午高溫時段進行。
(3)溫光管理:放養種植的石斛是依附在樹干上自然生長,其溫、濕度和光照主要通過附主的樹冠來控制。春季氣溫回升,但空氣干燥,適當修剪使石斛接受光照,促進石斛抽芽。高溫、多雨季節,是石斛生長旺盛期,同時也是附主生長旺盛期,這時期一定要保持樹冠通風、透光,要經常修枝整型,及時剪除樹冠的徒長枝和多余的枝條,增加樹干的光照,降低樹干的濕度。秋季,石斛成熟期,應適當修剪樹冠讓石斛進行充分日照,促進莖干成熟,提高藥材質量。冬季低溫、干燥季節,要保溫、保濕,盡量少修剪或不修剪樹冠。
3.1.4 防治病蟲
石斛主要病害有葉斑病、根腐病、黑斑病、炭疽病、莖腐病、圓斑病以及煤污病等。腐爛病用50%的多菌靈1000~1200倍液加一定量的農用鏈霉素進行防治。炭疽病采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霧,以預防并控制對新植株的感染。
石斛主要蟲害有蝸牛、蛞蝓、菲盾蚧等。蝸牛主要采用6%嘧達或5%梅塔顆粒劑等(50~60顆/m2)或人工捕捉進行防治。蛞蝓少量發生時,在清晨查看,發現時用手將其捏死。在種植區域周邊撒施生石灰,形成隔離帶,梅塔、嘧達均勻撒施,施藥時間均在傍晚、凌晨、陰天為好。
3.1.5 石斛采收
石斛采收在11月后開始。兩年生以上的石斛,莖開始變黃,葉片開始黃落,用剪刀從莖基部將老植株剪割下來,留下嫩的植株,讓其繼續生長,加強管理,來年再采。
3.2 沙棘與板藍根復合模式的栽培技術
沙棘和板藍根的復合種植是一種相對容易建立的模式。林帶寬3~4m,板藍根種植帶寬3m。沙棘株距為1.5m,主要采用種子直播的方式進行藥材種植,距林帶兩側留30~50cm的保護緩沖帶。
3.2.1 選地與施肥
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和腐殖壤土的地塊種植。翻地越深越好,因板藍根的主根能伸入土中50cm左右,深耕細耙可以促使主根生長順直,光滑,不分杈。結合深翻,每畝施農家肥3000kg,復合肥50kg。深翻后整平,做畦或起壟。
3.2.2 種子處理與播種方法
板藍根第1年不開花結果,當年收根時,選無病蟲、粗大、健壯、不分杈的根條貯藏,于第2年春按行距50cm、株距20cm栽種,及時澆水,5月種子成熟,采集晾干,留作第2年用種。播種前,用40℃的溫水浸泡種子4h,撈出后用草木灰拌均勻。在沙棘樹冠垂直投影范圍以外間作板藍根,以種子直播為主。在播種之前,要首先對林地普遍澆一次透水。待土壤水量達到50~70%后再在林間進行精細整地。然后在畦面上按20~25cm行距劃出2cm左右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1cm,稍加鎮壓,每畝播種量 1.5~2kg。
3.2.3 播種時間
板藍根春播、夏播均可,春播于4月上旬,夏播于6月份。
3.2.4 田間管理
當苗高5~7cm時間苗,苗高10~15cm時定苗,間苗及定苗要去弱留強,及時補苗,該階段要保持土壤濕潤。齊苗后要及時中耕除草1次,以后每隔半個月左右1次,待植株封行后不再進行中耕除草。板藍根生長前期一般宜干不宜濕,以促使根部下扎。生長后期適當保持土壤濕潤,促進養分吸收。如遇干旱可在早晚灌水,切勿在陽光暴曬下進行,以免高溫燒灼葉片,影響植株生長。雨季要及時排水。每次除草松土前可追施尿素每畝20kg,肥料應離開根部2cm左右。在條件許可下,一般5月下旬~6月上旬每畝追施硫酸銨40kg和過磷酸鈣10kg,混合撒入行間。
3.2.5 病蟲害防治
板藍根病害主要是霜霉病、白粉病;蟲害主要是幼苗時期的菜青蟲及蚜蟲等為害。
霜霉病發病期每畝用70%代森錳鋅100~150g兌水50~60kg噴霧防治,每隔7d噴1次,連噴2次,并注意排水。
綜上所述,在退耕還林之后,進行林下中草藥的種植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好方法,在栽培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栽培技術的研究,做好田間管理,預防病蟲害,還需要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栽培,確保退耕還林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互相協調發展。林藥復合栽培模式是一項系統的種植工程,需要同時兼顧到林木和藥材的生長,對株行距進行合理的安排,并且要對通風透光條件進行適度的控制,從而避免植株間的爭肥、水、光和空間等矛盾的出現。
[1]王榮秀,李永良,劉國強,等.退耕還林(草)林藥復合模式中草藥栽培技術[J].青海農林科技,2004(4):71~72.
[2]吳振山.退耕還林工程的后續產業——林藥間作之中藥材栽培[J].科技創新導報,2008(3):255.
S567
A
1005-7897(2017)12-0166-02
2017-6-8
石本瓊(1985-),女,助理工程師,大學本科,主要從事營林技術指導、退耕還林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