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琳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4)
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路徑研究
陶琳
(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4)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實踐中普遍認同的一項原則就是整體性保護,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則是該原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探討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將國內外文化生態研究作為理論基礎,將國內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思路與做法當作參照,討論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多角度探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科學性、可行性與持續性,為遼寧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供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
世界各國的文化生態都隨著工業化、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技藝、珍貴史料和空間與文化的特色等都漸漸消失殆盡,賴以依存的文化生態環境,既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自然環境、政治文化和社會經濟等與傳承相關的綜合因素也遭到侵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識到這一趨勢將導致的文化危機,于2000年1月1日發表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隨后又制定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1]。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是我國首創的、以整體和活態傳承的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路徑。
1.1 文化生態保護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異同
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生態保護都是為了維護非物質文化的多樣性和傳承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兩者目的一致但有所區別。文化遺產保護是對個體文化遺產項目釆取保護,而文化生態保護理念則突出了保護的整體性,是對文化生態和社會人文生態的全方位保護,也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戰略舉措之一。目前該理念也逐漸演變成當今世界各國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實踐的主要指導思想,我國學者更提出通過改善和優化文化生態環境的方式使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能夠得到可持續性的保護和發展,注重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達到和諧狀態,最終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系統性和完整性[2]。
1.2 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特點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的特點,文化生態保護區也不僅涵蓋一個孤立的事物,而是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文化生態保護體系[3]。它有3個特點:①覆蓋一定范圍。各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都涵蓋一定的區域范圍,大小不等,即使以民族特質為前提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其空間范圍也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和界定,通常包含幾個區、市、縣或自治州,區域范圍劃定明確,內部還可劃分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②具備獨特的文化形態。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設立雖然沒有提出過明確的標準,但目前已經批準建立的十多個文化生態保護區普遍具備獨特的文化形態或個性化的文化特質。如果這種獨特的文化形態瀕危,則保護更加優先;③以保護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以活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與與之相關聯的自然環境、社會政治、地域經濟、人文歷史等多種綜合的動態的因素相互影響,在進行保護和傳承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這種聯動。
2.1 以民眾為主體
文化生態保護區內的廣大民眾是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主體,在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規劃、開發和管理時應以尊重民眾的意愿為基礎,通過多種途徑調查并掌握當地民眾關于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意愿,征求意見和建議,對于在民眾中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代表人物,尤其是現有的傳承人,應到吸納進來,帶動其他民眾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廣泛的參與到生態保護區的建設中來。要注重改善保護區內民眾的生產與生活條件,維持相關的文化空間,也要保障民眾對保護區建設的各個環節都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才是切實保障保護區內民眾的權益。
2.2 以政府為主導
2.2.1 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
遼寧省政府應擬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保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專項資金的投入,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廣泛積極參與建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也應建立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和激勵手段,各級政府也要從中做好相應的協調工作,使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能夠得以順利和高效地開展。
2.2.2 建立可持續發展目標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立不僅是建立一個保護區域,也是保護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關系。文化生態涵蓋自然、經濟和社會的方方面面,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開發和管理也應納入遼寧省的總體規劃,以生態系統理論為指導思想,理清文化生態保護區內項目之間的內在關系和文化發展規律,科學地規劃、開發和管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3 以專業技術為橋梁
民間社團組織對文化事業發展和繁榮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建立相應的民間社團組織,可以成為遼寧省政府和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與民眾之間的橋梁,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推廣和普及有積極作用。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一項時間長、任務重、涉獵面廣、專業和技術性強的工作,可以整合遼寧省現有相關民間社團組織和研究機構的技術力量,建立專家團隊,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研究文化生態保護區涉及的各種技術問題;另外,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傳統的民俗文化,因此在遼寧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中可以通過民俗文化建設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生活并與時俱進,民俗學者也因此可以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堅力量,成為政府的專家顧問,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也將為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2.4 平衡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保護區內不僅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客觀存在的物質和環境,也包括其中進行生產和生活的民眾,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不能只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要考慮保護區的發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巨大的文化價值和可觀的經濟價值。保護不能只是武斷地將文化生態保護區封鎖起來維持原樣,而是要將保護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將生產與保護有機結合,實現“生產性保護”。實施“生產性保護”的前提是評估確定適宜“生產性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生產性保護”的深度和范圍。同時,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保護區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進行“生產性保護”時是有區別的,因為后者在進行“生產性保護”時,要注重文化伴生問題,要全面考慮伴生的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必需的自然資源等。通過科學評估,確定可以采用“生產性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進行“生產性保護”的方式。這種“生產性保護”能為傳承人自身和遼寧經濟帶來收益,并最終成為生產與保護的良性循環。
2.5 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法
2.5.1 知識產權侵害問題
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層面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雖然一部分傳承人對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比較了解,也積極申請了相應的專利,注冊了商標和域名。但大多數人對知識產權知之甚少,法律意識薄弱,傳承人不懂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侵權現象屢屢發生;政府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管理的工作也不到位,沒有對民眾進行積極引導,也沒有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最終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我國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歸口單位,要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侵害問題,首先要針對各方建立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類相關制度體系。針對傳承人要建立知識產權申報制度、激勵制度和經濟利益分配制度的保護體系,針對監管部門要建立績效考核制度、監督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的管理體系,同時也要平衡私人權益和社會公益的關系,積極推進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可持續利用的進程。
2.5.2 傳承人保護和管理欠缺問題
傳承人肩負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和傳遞的重要使命,2008年文化部發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以來取得了可喜成績,但由于我國各種地貌環境復雜,尤其是很多少數民族聚集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處自然環境欠佳,導致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處境艱難。如遼寧省西部農村等貧困地區,由于經濟開發少,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得以保持較好的原生態和完整性,但也正因如此,這些傳承人缺吃少穿境遇困難,也不具備傳承條件;還有一些高齡體弱的傳承人,后繼乏人,主要依靠傳承人口傳心授的技藝因此極難保存下來,因此除保障生活和衛生醫療外,也要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并適時培養選拔中青年傳承人;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逐漸遠離現代生產和生活方式,不具備進入市場的條件,這些項目的傳承人也因此無法保障基本生活。對此,遼寧省政府不能僅僅將傳承人列入名錄,更要致力于改善其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
在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路徑中:①要以保護區內的廣大民眾為主體,尊重他們的意愿并保障他們的權益;②要充分發揮遼寧省政府的主導作用,確保政策和資金的支持,用生態系統理論為指導思想,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目的;③要以專業技術為橋梁,組建或整合遼寧省現有相關民間社團組織和研究機構的技術力量建立專家團隊,并讓民俗學者成為政府的專家顧問;④要平衡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的同時,用“生產性保護”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使傳承人和遼寧經濟都能從中受益。
同時也要解決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中存在的知識產權侵害問題和傳承人保護和管理欠缺問題。前者需要遼寧省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建立健全各種相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普及法律法規,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知識產權的自我保護意識,對知識產權的管理和資金都要到位。后者要對經濟落后地區的傳承人、年老體弱后繼乏人的傳承人和項目不具備市場條件的傳承人不能僅列入名錄,也應致力于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適時培養適合的中青年傳承人,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對傳承人實施動態管理。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姚偉鈞.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產業——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朱生東,趙士德.文化生態保護區理論溯源與研究述評[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27(3):236~239.
G127
A
1005-7897(2017)12-0175-02
省社科聯2017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研究成果(2017lslktqn-103);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W201602)。
2017-6-10
陶琳(1981-),女,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景觀設計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