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鄭州市口腔醫院正畸科 鄭州 450000
不同外科暴露埋伏牙術式對上頜前牙牙周組織影響
李偉
鄭州市口腔醫院正畸科 鄭州 450000
目的 比較不同外科暴露埋伏牙術式導萌對上頜埋伏前牙牙周組織的影響。方法 將40顆埋伏牙術前實施CBCT定位和正畸方案設計,將采用開放式導萌術治療的10顆牙作為對照組,行閉合式導萌術的30顆牙為觀察組。檢測2組導萌入牙弓位置后牙齒松動度、冠長度、牙齦外形及牙髓活力,并進行牙周狀況評估。結果 對照組術后2顆牙齦外形欠美觀,1顆冠伸長,1顆松動度Ⅰ度。觀察組4顆牙齦外形欠美觀,1顆冠伸長,2顆松動度I度。2組牙髓活力檢測均無異常,對上頜埋伏前牙牙周組織影響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開放式和閉合式導萌術對埋伏牙進行導萌矯治,對上頜前牙牙周組織和上頜前牙牙周組織影響差異不大,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合理選擇。
埋伏阻生; 上頜前牙;開放式; 閉合式
上頜前牙埋伏阻生較常見,其中上頜尖牙阻生率大于上頜中切牙阻生,而上頜前牙位于口腔前部,對美觀、口合功能相當重要,應盡量保留。臨床多采用外科導萌聯合正畸牽引方法矯治各種原因不能正常萌出的上頜埋伏前牙。外科暴露手術有開放式和閉合式兩個基本術式[1],現對兩種術式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01—2013-12間在我院正畸科因前牙埋伏阻生就診的32例(40顆)患者。男17例(22顆),女15例(18顆);年齡10~16歲。納入標準:咬合功能正常,健側同名牙已建合,或兩側上頜同名牙均埋伏阻生,40顆牙均CBCT精準定位,包括埋伏牙形態,萌出方向,與鄰牙關系,唇腭側骨壁厚度。將采用開放式導萌術治療的8例(10顆牙)患者作為對照組。阻生部位:尖牙6顆,中切牙4顆。行閉合式導萌術的24例(30顆牙)患者為觀察組。阻生部位:尖牙12顆,中切牙18顆。2組患者前牙埋伏阻生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組40顆牙全部采用外科手術聯合正畸牽引。對照組行外科開放式導萌術。適應證:部分牙冠已穿出牙槽骨骨壁,唇側或腭側黏膜可明顯觸及突起的埋伏阻生牙。操作:手術去除部分埋伏牙表面覆蓋的黏膜和骨質,其中在唇頰側局限在附著齦,在腭側須擴大組織去除量,并去除牙囊以防周圍組織長入,暴露部分牙冠,粘著托槽。如埋伏位置深,須放置塞制劑。觀察組行閉合式導萌術。適應證:硬組織或軟組織阻生的埋伏牙。操作:根據埋伏牙牙冠的位置,選擇唇側或腭側入路。在牙槽嵴頂作梯形或弧形切口,向上翻開黏骨膜瓣,達埋伏牙高度。然后去骨及部分牙囊壁,暴露埋伏牙牙冠。充分止血后,酸蝕牙面,粘接帶雙股結扎絲的托槽,關閉創面。結扎絲根據需牽引的方向從黏膜瓣中穿出,進行正畸牽引。2組術后均根據牙列情況制備支抗,正畸牽引力<60 g。

對照組1顆出現I度松動度,1顆臨床冠伸長,2顆牙齦外形欠佳,其余均矯正滿意。觀察組2顆I度松動度,2顆臨床冠伸長,4顆牙齦外形欠佳,其余均矯正滿意。2組牙髓活力檢測均無異常,對牙周組織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78,P=0.256,P>0.05)。
埋伏牙可因骨、牙齒或纖維組織的阻擋,導致其延遲萌出或錯位萌出,或完全埋伏于骨內。外科導萌聯合正畸牽引作為替牙期和恒牙早期上頜埋伏牙常用的治療方法有開放式和閉合式兩種,前者操作方便,牽引力方向靈活調整,導萌較快。但牙周愈合不理想。后者由于牙齒從附著齦區域穿出,與牙齦自然萌出過程相似,牙周預后良好。導萌進程不宜直接觀察。術前做CBCT三維重建圖像檢查能清楚顯示埋伏牙位置、傾斜角度、牙冠方向、牙根形態及與鄰牙牙根和周圍組織關系。在此基礎上設計牽引方向,最佳力值,可實現牙齒有效移動。選擇哪種術式需綜合考量:(1)阻生牙牙冠的唇腭向位置。(2)阻生牙周圍牙齦附著量。(3)阻生牙與齦膜聯合處的垂直距離。由于牙槽嵴唇側有較窄的角化牙齦附著,保留此部分牙齦組織對牙周健康和美學愈合有較多益處[2],所以對位于腭側,唇側低位埋伏牙多采用閉合術式。本文中18顆埋伏切牙,12例埋伏尖牙行閉合式牽引。與唇側阻生時牙齦軟組織缺少不同,腭側牽引會有大量牙齦堆積情況,穿透腭側厚的黏膜比較困難,建議在埋伏牙牙尖部位作一小的環形切口暴露牙尖。有2顆切牙牙位置深,但考慮牽引力方向需逐漸調整原因,變換托朝粘接位置[3],采用開放式導萌,術后牙周健康。有8例采用閉合術式牽引埋伏牙出現牙周癥狀,可能是埋伏牙位置深,牽引裝置粘接位置,作用力大小方向,導萌時間長,患者口腔衛生狀況等因素增加了并發癥可能。孟禹彤[4]報道:早期移動牙齒的傾斜趨勢較明顯,建議初期加載力值適度減小以利于埋伏牙整體移動。有2例患者為加快療效,人為加大牽引力,導致牙齒松動,牙齦增生堆積。開放術式暴露牙冠量僅僅不影響托槽粘接即可,縱向切口優于傳統橫向切口[5],既可牢固粘接托槽,又可形成足夠牙周附著,獲得滿意效果。
阻生牙導萌矯治過程較為復雜,不管哪種術式,術前須精準定位,治療方案設計在術前基本確定,術中操作準確輕柔,去黏膜,去骨盡量不影響粘接,避免暴露釉牙骨質,利于建立正常組織。牽引附件粘接位置準確,牢固。牙齒高效移動,避免了長期牽引附件對周圍黏膜組織刺激及鄰牙支抗喪失。并避免埋伏牙到位后的牙周組織問題,同時應對患牙阻生位置、埋伏牙形態、萌出途徑、與鄰牙關系、唇腭側骨板厚度、牽引角度大小及患者主觀能動性等綜合考量。牙齒成功導萌后,牙周的完全改建需要一個過程,適當調合減小患牙咬合力,以減輕牙周組織承受壓力。本文40顆埋伏牙采用外科手術聯合正畸牽引后入牙弓正確位置,咬合關系良好。不同術式治療40顆牙髓活力檢測均正常。故臨床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合理選擇治療方法。
[1] 白丁,趙志河.口腔正畸策略、控制與技巧[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496.
[2] 周宏志.外科-正畸聯合導萌[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2,5(11):657-661.
[3] 汪郁,沈秼.對于切斷朝上舌側窩在唇側埋伏切牙,外科后成角度的逐漸牽引,變換托槽的粘接位置就能入正常位置[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6,12(3):49-50.
[4] 孟禹彤,房伯君.上頜埋伏中切牙向新生牙槽骨內移動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口腔醫學,2015,35(6):464-467.
[5] 馬艷寧,馮云霞.埋伏牙牽引手術新型縱行切口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6,9(10):622-623.
(收稿 2017-02-12)
R783.5
B
1077-8991(2017)05-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