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娜
河南上蔡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上蔡 463800
陰式子宮切除聯合盆底重建術治療Ⅲ~Ⅳ度盆底器官脫垂效果觀察
程麗娜
河南上蔡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上蔡 463800
目的 探討陰式全子宮切除聯合盆底重建術治療Ⅲ~Ⅳ度盆腔器官脫垂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4-01—2016-05間上蔡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Ⅲ~Ⅳ度盆腔器官脫垂合并陰道前后壁膨出患者,按照不同手術方式分為2組,每組40例。觀察組實施陰式全子宮切除聯合盆底重建術,對照組實施陰式全子宮切除聯合陰道前后壁修補術。比較2組的治療效果、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總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總住院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短于或少于對照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陰式全子宮切除聯合盆底重建術具有創傷小、療效確切、術后患者恢復快及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勢。
陰式子宮切除;盆底重建術;盆腔器官脫垂
盆腔器官脫垂是由于各種原因所導致的盆腔底部支持組織薄弱,使盆腔內各器官下降移位,最終導致器官功能異常,中老年婦女為高發人群[1]。主要表現為盆腔器官由外陰脫出,部分患者伴有排便或排尿異常、外陰炎癥甚至出血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探討陰式全子宮切除聯合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的效果,我院對80例患者采取了不同的手術方案,并對療效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01—2016-05間我科收治的80例Ⅲ~Ⅳ度盆腔器官脫垂合并陰道前后壁膨出患者。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2組,每組40例。觀察組:年齡53~68歲,平均57.2歲。病程1~12 a,平均6.8 a。絕經時間1~18 a,平均8.4 a。孕次3~7次,平均5.1次。產次2~7次,平均3.7次。對照組:年齡54~69歲,平均58.1歲。病程1~13 a,平均7.0 a。絕經時間2~18 a,平均7.8 a。孕次3~7次,平均5.5次。產次2~6次,平均3.1次。2組患者的病情、年齡、病程、絕經時間、孕次和產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2組均在硬膜外麻醉下取膀胱截石位實施陰式全子宮切除手術。對照組聯合傳統陰道前后壁修補術。觀察組聯合盆底重建術:對陰道殘端進行縫合。從陰道前壁切緣黏膜中點處開始,依次縫合至前腹膜、陰道右側腹膜、右卵巢固有韌帶殘端和圓韌帶殘端。再依次縫合至陰道側壁黏膜、右側主韌帶殘端、骶韌帶殘端、后腹膜。最后縫至陰道后壁切緣黏膜中心點處。對側采用同樣縫合方式。引出引流管后將縫線拉緊并打結。陰道壁修補時,在尿道口下方1 cm處做一個倒V形狀的切口,并向兩側分離,直達膀胱與陰道的交會處。電灼破壞三角形陰道黏膜的分泌功能,并將陰道黏膜上托,用4號絲線對兩側的陰道筋膜和膀胱筋膜進行橫褥式縫合,縫合兩次,形成自體生物補片,對盆腔底部進行加固處理。使用可吸收線對陰道黏膜進行間斷式縫合,“倒T”式縫合陰道后壁,形成新的會陰體[2]。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 記錄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總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治愈:盆腔內各器官均恢復到正常解剖位置,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顯效:各臟器的解剖位置基本正常,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有效:陰道前后壁膨出狀態有所緩解,但并未恢復到正常解剖位置。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復發:經隨訪,盆腔內各器官恢復到手術前的位置,臨床癥狀和體征再次出現或有加重趨勢。

2.1 2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復發情況比較[n(%)]
2.2 2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盆腔器官脫垂并陰道前后壁膨出是婦科多發病,保守治療效果欠佳,且復發率高,最終須手術治療。陰式子宮切除聯合傳統陰道前后壁修補術見效快,但創傷大、并發癥多及復發率高,且患者常須經受二次手術[3]。目前多推薦一次性手術治療[4]。陰式全子宮切除聯合盆底重建術,是一種新型的治療盆腔器官脫垂并陰道前后壁膨出的術式,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且復發率低等優點。本組結果顯示,與傳統陰道前后壁修補術相比較,陰式全子宮切除聯合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治愈率高且復發率低,表明了陰式全子宮切除聯合盆底重建術的可行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1] 吳桂群.手術治療老年婦女盆腔臟器脫垂60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3):5337-5338.
[2] 張英忠,何衛寧.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療效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J].中國臨床研究,2016,29(5):656-658.
[3] 朱春花,倪鈺飛.盆底重建術和傳統手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后的創傷程度、肛提肌收縮功能評價[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22):2775-2778.
[4] 李炳琪,鄭春蘭,王春昱,等.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的術后短期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0):3365-3367.
(收稿 2017-01-23)
R713.4+2
B
1077-8991(2017)05-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