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紅紅
論網絡條件下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
文/常紅紅
伴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在一定意義上來講傳統的媒體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形勢下,就應積極加強在課堂教學中的改革,這樣才能更好的迎合當前的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怎樣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進而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在教學方式上更加的靈活是當前探討的重要話題。本文將針對當前高職英語現狀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關的構建策略。
對于高職英語教學來說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但在當前英語教學中,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英語聽、說、讀、寫中的綜合能力較低,學生在一些實際英語等級考試中也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來講這些問題的發生對高職院校英語水平的提升具有阻礙作用,除此之外,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水平提升也提出較大的挑戰。
1.1 過度重視專業課,輕視公共課的現象
在高職院校中對于英語的學習在一定意義上來講屬于應試教育,只有在大一大二時有公共的英語課,大多數學生為了完成英語課程,不得不進行相應的學習。但是在具體學習過程中都是報著及格的心態進行學習的,進而導致在英語教學中,對于一些非專業學生來說在學習中存在錯誤的認知觀念,一些學生認為公共課不需要學,只要最后考試及格就可以了。在大三大四以后,對于公共課已經結束,學生就不需要學習英語,自然對英語就沒有較高的重視,同時對于學校來講在英語課時上安排較少,進而導致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都是秉著完成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
1.2 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技能上的培養
對于英語學習來說并不是死記硬背,英語學習目標是為了在生活以及工作中得到較好的運用。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作為教育者應該重視學學生在技能上的培養,這樣才能更好的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發展。但是在當前高職院校中,在實際英語教學中都只是將英語作為一門學科,在大體上忽視了對學生在技能上的培養,進而使學生缺少在英語實踐中的運用能力,最終降低了學生在實際中的應用水平。
1.3 在整體上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在具體教學內容中的設計以及在教學方法中的選擇,在整體上都沒有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對于高職教師來說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做到與時俱進,沒有做好自身引導者的角色,而是采用灌輸式教育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不是讓學生進行主動學習,最終影響了教學效果。
2.1 在教學模式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當前教學模式下,網絡多媒體被廣泛應用在教學中,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輔助工具,主要包括多媒體課件以及相關的網絡教學方式等等。在新的形勢下,要想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就應在實際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一切從學生出發。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作為教育者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進而積極利用多媒體進行開展教學活動,這樣的方式不僅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2.2 在整體上實現人機交互的形式
在當前教學活動中,多媒體參與到實際教學活動中,具備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整體上實現了人機互動,對于互動式教學來說在英語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角度出發。在具體人機互動過程中主要實現功能分為幾下幾點內容:第一,教育者在制作軟件過程中應該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進而才能更好的搭建較為豐富的網絡課程庫。第二,在課堂中積極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在大體上能夠完成聽說讀寫等相關的評定。第三,在整體上形成教學管理網絡平臺,老師可以通過計算機等進行作業的布置。除此之外,還可以傳遞一些資源等。第四,具有較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庫。在多媒體實際教學中,能夠形成龐大的資源庫,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通過自身的學習查找相關的資料,不僅能夠迎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還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2.3 加強學生與學生的良好互動
在英語課堂中積極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為課堂注入了活力,進而使得課堂不再沉悶。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多媒體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和溝通,不僅能夠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在具體英語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生來說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資源共享,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2.4 在教學中實現自主教學模式
在網絡條件下,對于高職英語教學來說在大體上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構建自主教學模式,進而讓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中轉變。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中,作為教育者應該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等,進而借助網絡制作相關的課件,這樣在課堂中利用課件將教學內容展現出來,最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中應該借助網絡進行構建課堂,進而保證學生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的限制,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還能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總而言之,在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作為教育者可以積極的利用網絡進行構建課堂,切實提高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動性,這樣才能更好的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能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財經專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