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貴陽市息烽縣養龍司鎮林業站 貴州息烽 551100)
新一輪退耕還林的研究
張琴
(貴陽市息烽縣養龍司鎮林業站 貴州息烽 551100)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開始越來越關注對環境的保護。我國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為了發展經濟,對礦產資源進行開發,大量砍伐樹木,嚴重地破壞了環境,水土流失問題嚴重。近些年,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指出要退耕還林還草,進而提高森林覆蓋面積,恢復植被。本文分析退耕還林工程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及能給新一輪退耕還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促進環境的保護。
新一輪;退耕還林;主要問題;解決措施
退耕還林是我國自從建國以來最大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國家極其重視。且投資巨大,覆蓋面廣。一系列政策的推行,有效地促進了各個省份的生態環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在具體的項目實施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例如群眾積極性不高、工作難度大、技術服務不足等。
退耕還林就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因地制宜的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具體兩個方面的內容:①坡耕地退耕還林;②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森林可以很好地保持水土,促進土質的改善,減輕沙漠化帶來的危害。近年來,大量的砍伐森林,致使森林覆蓋面積不斷減小,致使地表、土質等遭到極大的破壞。土壤有機質下降,水土保持能力減弱,因此出現水土流失問題。而森林可以給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環境,維持使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還可以抑制我國的土地沙漠化。
近年來,由于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農田得到了極大的改造,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生態環境問題得到了改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廣大農民的收入提高。
3.1 生態環境的改善
我國通過退耕還林,林地面積大幅度增加,生態環境逐漸好轉。具體的研究表示,退耕還林以后,地表徑流量減小,泥沙含量下降。全國的森林覆蓋率不斷增大。
3.2 農戶的收入增加,產業結構得到調整
由于國家對退耕還林的農戶提供了一定的補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戶的收入。此外,農戶在退耕還林之后種植各種樹木,有效的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很多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大城市轉移,農戶的生產經營逐步多元化,收入逐漸穩定。減輕了工程區的生態壓力,促進了生態恢復與發展。
3.3 提高了林農的生態環境意識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十幾年以來,林木種植管護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推廣運用。大批的經濟林木成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很多的山區居民開始逐漸認識到恢復植被,維護生態穩定的重大意義。林農的生態環境意識得到了提高,為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推進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4.1 對有些田地退耕不合理
讓有些產糧的耕地實行退耕還林,可能引發一些利益糾紛,有潛在的分險。有些因為基礎設施占用的土地,至今沒有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與補償機制。故而引起一定的糾紛。
4.2 病蟲害影響退耕還林的質量
在有些退耕還林的地區,種植的樹種存在單一性,加上又沒有專門的管理人員進行管理,就會造成病蟲害的肆虐,退耕還林的質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
4.3 有些地區出現復墾套種現象
在退耕還林的耕地中,會有農民為了增加經濟效益,套種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這些農作物在會吸收樹木的養分,不利于樹木的生長。
4.4 一些農民重視程度不高
一些農民對退耕還林的重視程度不夠,疏于打理樹木,致使病蟲害肆虐,破壞嚴重。這種情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因為政府的宣傳力度不到位,沒有給予正確的指導有關。
4.5 機械套用整地模式
不同的地區,情況是不同的,應該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很多地區,不論林種樹種,只機械套用一種整地模式,影響造林合格率。
4.6 生態治理任務艱巨
我國面積廣大,地質條件復雜,不同的地區面臨不同程度的問題,中西部地區由于干旱等的影響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恢復和治理任務十分艱巨。
退耕還林的推行過程中,有關部門要落實“農民自愿,政府引導”的原則。讓農民自己決定是否退耕,退耕還林還是還草的問題。各級政府可以進行宣傳,引導農民耕作,推進農民增收。此外,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還要尊重規律,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的地理、氣候選擇相應的樹木,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支持特色經濟林木的發展。除此之外,還要推進相關工作的開展,確定退耕還林的范圍,穩步推進相關的工作。保證其在15~25℃(除國家規定的重要水源地可以在15~25℃以上,其余地方要在25℃以上)以上非基本農田坡耕地實施。不能私自擴大退耕還林還草的規模,根據具體的實際,合理地安排規模和進度。與此同時,管理人員應要加強監管力度,政府不斷地建立健全退耕還林還草檢查監督機制,嚴格保證工程的落實。
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對于緩解我國的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因此,要重視其貫徹落實情況。
6.1 前期的工作對策
要合理利用非耕地資源,進行土地的改良,增大林地面積,促進水土資源的保護。此外,還要加強對中低產田的改造工作,具體方法為:對使用的技術進行推廣、做好農田水利工程保證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進行土壤培肥。除此之外,要對交通沿線、河流兩岸、等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進行重點保護。做好總體規劃,進行重點區域的打造。
6.2 要加強計劃管理
相關部門要制定總體實施的方案,加強整個項目的計劃管理。
在推進退耕還林時一定要加強整個項目的計劃管理,相關部門應當制定完善的總體實施方案。當地林業、農業主管部門要與當地發改委、當地財政、當地國土部門等一起編制實施方案,報送上級部門審核。
6.3 建設管理要加強
當地人民政府委托的街道辦事處要根據國家統一制定的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合同范本,逐戶與退耕還林的農戶簽訂合同,明確退耕范圍、面積、樹種、草種以及補助標準和金額等,明確其具體的責任。當地的有關部門也要進行良種培育,注意基地的建設,做好相應的規劃,保證其積極落實。
6.4 進行工程檔案管理
相關部門要注意檔案的整理工作,對退耕還林還草的具體工作開展立卷歸檔、保管。將其納入工程建設全過程,實行規范化管理,并且及時對數據做出更新。此外,相關部門還應對退耕戶的退耕面積、退耕地點、樹種、草種、補助發放等進行公示,確保資金真正用于退耕還林還草,維護農民的權益。
6.5 完善補助政策
要完善相應的補助政策,將實施退耕還林的自留地、飼料地納入補助中,實際測量耕地面積,將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之前已經實施退耕還林但未驗收的土地納入補助范圍。此外還可適當地提高補助標準,參照第一輪退耕還林補助標準,對當地的相關政策進行完善,新一輪的退耕還林補助標準從以前的1500元/畝,提高到3000元/畝以上,維護農民的權益。
6.6 加強政策的引導
相關部門要積極宣傳,做好思想工作,對群眾進行引導,讓其明白退耕還林的積極意義,以及優惠政策。進而提高群眾的積極性,以及參與度。此外,還要積極調查,對于閑置的土地,應積極與村委會聯系,進行合同的簽訂。
6.7 要對退耕戶進行技術指導
林業部門應該積極服務退耕戶,與群眾加強聯系。做好指導與管理,引導退耕戶放眼長遠,增加經濟收入,保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所以要積極進行保護。退耕還林是我國新時期林業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這就要求有關人員積極總結經驗與教訓,促進我國退耕還林工程的發展。調動地方政府與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不斷對政策進行完善,提高參與度,推動我國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牛煥瓊,王 艷,張志蘭,等.云南省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20):144~146.
[2]李 春,曹秋嬋,付 孜.廣西新一輪退耕還林現狀及對策[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5,34(4):4~7.
[3]梁文峰,李普琴.鎮巴縣新一輪退耕還林發展問題探究[J].現代園藝,2017(4):161.
[4]丁國強,李海波,高 崗.呼和浩特市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對策研究[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6,39(4):6~8.
F326.2
A
1005-7897(2017)16-0153-02
2017-8-11
張 琴(1968-),漢族,貴州息烽人,工程師,大專,主要從事林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