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強亭
(山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 030012)
淺談林業生態保護與天然林保護的具體措施
蔡強亭
(山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 030012)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和平與穩定。維持生態的平衡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林業生態保護與天然林的保護方面,我國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立的保護體系。本文淺談我國林業生態保護與天然林保護的措施,僅供參考。
林業生態;天然林保護;措施
森林是地球之肺,為人類提供氧氣,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樹木對于人類的生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商業的發展,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愈演愈烈。如若人類想在地球上長久的生存,則必須要保持二者的平衡。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天然林的保護工程關系到整個林業生態的平衡。林業保護的根基要以經濟為前提,這樣才能達到共贏目標。從前以培育商品林為主的經營模式現今以轉變為以培育公益林為主,有利于人類在觀念上發生轉變,重視生態的平衡,對發展保持著長遠的眼光,此為理念上的科學經營。除此之外,在對于天然林的培育上實行兩個嚴謹步驟。
1.1 合理灌溉
在光照不充足的地區樹木成長緩慢,需要借助人為的營養補給,或干旱地區的樹木枯萎,灌溉技術是十分必要的。在發生自然災害時,為樹木送去人為的補給,才能避免良莠不齊的狀況,促進樹木的茁壯成長。
1.2 適度砍伐
對于已枯死的或受害蟲侵害嚴重的樹木,適當進行砍伐是正確的選擇。一方面擴充出更多的空間,在原有的土壤上栽培更適合成長發育的樹種,另一方面,對于不適宜生長的樹木,“砍伐”后將其送往適合的環境繼續繁衍。這樣更有利于統一的管理,樹木的成活率變得更高。同一片林區栽培相同或品種相似的樹種,這樣也更有利于動物的棲息,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
天然林的保護乃至林業生態的保護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如果沒有專業人員的管理,保護工作可以說舉步維艱。我國只設有林業局這樣唯一一個專業管理林業生態的部門,并沒有開展對于林業保護的科研工作。這樣我國的林業保護工作就形成了一種雖然有人管理,但停滯不前的局面,保護方法老套,設備老舊,這對于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非常不利。近幾年,我國在林業管理上逐步形成了新的管理方法。科研院校農林業的高材生越來越多,除林業局外,許多本專業學生自發組織建立了保護組織,負擔起了自然林保護工作。針對不同樹種采集標本,為樹木攝取所需要的不同的營養,并改善周圍的環境,促使樹木更好的生存,更容易生長。這對于我國生態保護是一次很大的進步。此外對于自然林的保護,修訂的法案也相繼出臺,從根源上制止了犯罪,督促人類對林木的保護。
此外,加大對天然林的扶持與投資力度,為植被的生長輸送物質,獎勵培育公益林的商戶,加大宣傳力度,除每年三月十二日的植樹節外,常設植樹活動,比如企業的開幕儀式可安排植樹合影,學生郊游可安排植樹活動等等[1]。對于亂砍濫伐以及偷取珍貴植被種子等行為,除法律的硬性規定外,政府可以處罰金的形式進行整治。這樣就成立一套完整的獎懲制度體系。
3.1 對于自然災害的防御工作
我國新疆、內蒙古等地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的減少導致沙漠面積擴大,若不加強沙漠周邊的植被覆蓋,那么沙漠面積會擴大的越來越快。因此,在沙漠周圍加強植被覆蓋率,這樣不僅減緩了沙漠的擴充速度,對于林業的保護也起到了“盾牌”作用。除此之外,暴風雨,洪水的侵蝕,使許多樹木折斷。面對這種情況,政府在河堤處修理水壩,在山坳處堆積水泥以防止山洪。這些都為樹木的生長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3.2 對于人為災害的整治、處理
人們出門游玩時扔的塑料水瓶,可通過陽光的折射而引起火災,或游客的煙頭不小心點著了草坪等。一旦疏于管理,便后患無窮。針對這種情況,游客在進入自然景區時,不可攜帶打火機等危險物品。每個路口都設有禁止吸煙的警示牌,垃圾桶的數量也多了許多。對于燒紙錢的行為,政府明令嚴禁止,這種行為既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惡習,同時也是后患無窮的。在各景區及自然林生態保護區應加強人員管理,且謹慎管理,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結晶。要想做到可持續發展,就要全面的看待問題。我國以農林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管理,注重林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進行有特色的規?;墓芾?。我國《森林法》第五條規定“林業建設實行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方針。”從這條中不難看出,我國法律對林業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視[2]。實現依法治林,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治林方案,即遵循可持續發展,也實現了林業的保護工作。
自然林是林業生態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要想加強對林業生態的保護,要從各個角度出發,全面的分析問題。學會應對自然災害帶來的危機,打擊犯罪,呼吁更多的人重視對林業生態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保護!
[1]龍敏.試析林業生態保護與天然林保護的具體措施[J].種子科技,2016,07:85~86.
[2]李士中.淺談林業生態發展保護措施[J].中國林業產業,2016,08:35.
F326.2
A
1005-7897(2017)16-0189-02
201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