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中國林木種子公司 100029)
論林木種苗的發展
陳思
(中國林木種子公司 100029)
林木種苗是植樹造林的物質基礎,加強林木種苗建設,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種為本,規范市場,加強社會化服務和產業化發展。本文指出了我國林木種苗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分析了產業化發展的解決對策。
林木種苗;林業可持續發展;重要性
我國屬于多鹽堿地,多干旱地的自然環境,再加上近些年來國家工業發展對自然環境以及森林資源的破壞,使得我國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急劇惡化,因此,國家開始進行植樹造林建設來建設完整自然環境。我國近年來林業工程的逐漸發展使得植樹造林工程的發展加快。但隨著近些年的過度開發,使得森林的面積不斷減少,植樹造林工程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植樹造林工程歸屬于林業工程的建設,而在現階段的林業建設之中,林木種苗的質量對林業建設的進行有較大的影響,加強對林木種苗的生產管理可以使林業工程的發展更為規范,監督更為完善的林業制度,促進林木的發展,加快我國造林行動的進展。
植樹造林工程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擔負著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提高我國的生態完整性的作用。在植樹造林工程之中,主要的手段是春季造林的實施,春季造林的主要工作是林木種苗,即在春季將林木幼苗進行培植,并保證其成活率。林木種苗工作作為林業發展的主要進行方式,其存在的重要優勢就是可以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林業工程發展的最大回報,林業種苗在我國林業工程發展的過程之中不斷完善,已經成為了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之中的重要支柱。
在植樹造林工程的實施期間,林業建設作為國家的重要環境改善方面的措施,被國家定為在社會發展之中必須進行的國策,并在十二五規劃之中,將林業工程建設定為了國家的重要戰略。植樹造林工程當前作為我國發展的基本國策,其實施的效率和實施的質量關系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的改善,國家的發展要求林業建設事業必須大規模的進行。
而林業建設的主要手段是春季的林木種苗,林業工程的大范圍進行對于林業種苗的需求量極大,不僅要求更大數量的額林業種苗,也要求更高質量的種苗和更高的種苗成活率。因此,加強林業種苗的培育,對于我國的的林業工程的進行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林業建設的正常開展奠定了基礎,通過加強林業種苗生產過程的管理和林業種苗種植之中的成活管理操作,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林業建設的進行效率和進行質量。
(1)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現在仍有相當數量的科技工作者脫離生產實際搞科研,使得許多科技成果僅能夠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科技鏈與產業鏈沒有很好的結合,取得的科技成果一直以來主要是靠主管部門通過行政手段進行推廣應用,科研部門重研究輕推廣,主動與生產單位結合的少。科研工作不能面向生產和市場需求,市場觀念和商品意識淡薄,很難形成市場與科研和開發的良性循環。
(2)林木種苗生產經營秩序不夠規范
林木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領證率不高,無證生產經營林木種苗的現象較為普遍。種苗生產經營中假冒為劣、以次充好、未審先推以及虛假廣告誤導等坑農害農的現象時有發生。
(3)宏觀管理不能完全適應林業發展的需要
種苗生產與造林計劃的銜接問題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造林計劃下達晚,給種苗的超前準備帶來難度;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信息引導不夠,種苗生產仍存在著盲目性,甚至出現了賣苗難的情況;國家種苗工程項目結構布局不盡合理,種苗管理體制不順。
(4)生產單位經營運行機制缺乏效率,信息化建設緩慢
目前我國大部分苗圃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仍然沿用舊的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增加了苗木成本和管理難度,縮小了苗木利潤空間。目前,集成的苗圃管理信息系統還沒有一個苗圃能實現,即便是入庫和銷售以及相關數據處理大部分也是用手工或半手工來處理或進行賬本登記。隨著苗圃生產能力的提高,種苗品種增加和交易量增大所產生的大量數據給傳統處理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戰。
(5)由于檢疫設備不健全,人員少,對林木種苗的進出檢疫管理跟不上,因此很難從根本上保證引進種苗的質量。
(6)育苗規模問題
目前雖然育苗面積較大,但苗圃規模普遍較小。小規模苗圃基礎設施薄弱,技術含量低、集約化生產和產業化開發受到制約,也給苗圃地的規范管理帶來困難。今后林木種苗產業發展要把精力放到林木種苗質量提高上來。
(7)管理人才與技術人才的缺乏
目前從事林業生產的高技術工作人員非常得短缺,而在基層的林業種苗生產依然處于原始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在職技術人員的短缺,導致了一個工作人員需要在工作中兼顧眾多方面,難以做到專而精。另一方面,是由于員工的技術水平與專業素質普遍較低,對林業種苗的培育與經營不夠重視,因而影響到了林業種苗的生產質量。除此之外,林業種苗管理崗位任、經費少等原因也影響著林業種苗技術水平的發展。
(1)加強領導,落實政策,創造良好的種苗生產經營氛圍。林木種苗是造林綠化的基礎,要充分認識加快林木種苗發展對實施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及至整個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種苗建設作為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最重要的基礎保障來抓,作為“科技興林”的關鍵環節來抓,作為林業建設的一項長期的戰略措施來抓,堅持一把手抓種苗、超前抓種苗、下大力氣抓好林木種苗工作。
(2)依靠科技進步,進一步提高種苗的科技含量。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科技講座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種苗技術培訓,努力提高林農、果農的管理能力。加強種苗應用技術研究,鼓勵社會各界投資與科研院校聯合開展種苗科研攻關。
(3)創新林木種苗發展機制,增強林木種苗發展活力。進一步深化國有林木種苗基地體制改革,按市場機制運作,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大力推進機制創新、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積極探索林木種苗發展的多種實現形式,鼓勵打破行政區域界限,按照自愿互利原則,通過聯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引入社會資本,組建跨地區的苗圃聯合體,盤活國有資產,實現規模經營,降低經營成本,提高質量效益。鼓勵各種社會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投資發展種苗產業。
(4)積極發展林業人才基礎教育
林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應從根本入手,積極發展林業人才基礎教育,做好林業教育服務管理、協調控制工作、扶持國家、省部級重點專業、實驗室、工程項目、科學研究、實習基地發展、為帶頭人培養工作提供優惠政策,穩步開展林業基礎教育建設。另一方面,應積極發展林業職業教育,通過擴大專職教師培訓、擴充師資隊伍、補充完善教材、做好實訓基地發展建設、擴充職業院校資金投入、資助專科建設,實現林業教育的多元化、系統化發展。再者,林業學校應積極制定定向招生、委培管理機制,出臺減免學費優惠政策,激勵廣大畢業生自愿到偏遠林區就業并完成創業。同時,還可引入林區志愿服務管理機制,通過同大專、中專學校建設長效機制,解決林業產業緊缺高素質人才的燃眉之急。針對林業經濟發展市場欠缺的精英人才,應著重開展生態發展、產業建設、工程項目、經濟管理、國際交流等專業人才的培養,積極應用豐富的社會資源,開展合作辦學、為林區輸送更多高質量的專項人才。
總之,為推動林業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的全面發展,我們應充分明確林業產業不僅僅需政府的支持,研究領域的優化,還需現代化技術的引入,重視林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從而多方面促進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張開顏.小議如何加快林木種苗發展建設[J].河南省林業科技,2008(01).
[2]汪家財.發展林木種苗生產措施[J].安徽林業,2000(6).
F326.2
A
1005-7897(2017)16-0191-02
201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