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華
(廣東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 510173)
廣東林業碳匯探索與實踐
李潔華
(廣東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 510173)
碳匯林業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減少毀林、保護和恢復森林植被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本文以廣東省為例,分析了碳匯林業的積極作用,并提出了碳匯林業建設的相關改進策略,以期提供參考。
廣東;林業碳匯;實踐
碳匯森林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實施碳匯林業不僅可以樹立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加快我國參與國際林業熱點問題的步伐,而且還能改善森林質量,優化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另外,把碳匯林業作為一個產業,可以開辟新的林業發展的融資渠道,有助于生態建設及投資融資機制的改革。
廣東做為我國的林業大省,森林覆蓋率增至57.3%,再加之廣東省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密集,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數量眾多。數據統計顯示,廣東年排碳3億多噸,占全國排放總量超過10%。主要集中在火電、水泥、鋼鐵、煉油、合成氨等8大行業,其中火電、水泥、鋼鐵3個行業年碳排量占了總排放量的90%以上。為了有效的實現減排目標,廣東省近年來大力提升全省森林資源數量和質量,增加森林碳匯,但是由于現階段公眾對碳匯林業的認識及了解不夠,對碳匯林業建設的工作不予以重視,工作參與度低。森林質量低下,碳匯儲存量小,森林通過固碳減緩氣候變化的作用難以發揮。
2.1 加大宣傳力度,全面推進碳匯林業建設
政府及林業局相關部門應加大人民群眾對氣候變化、碳匯林業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的宣傳,積極通過各種渠道、媒體進行宣傳教育,增進人們對碳匯林業的了解。倡導人們保護森林,減少對森林的毀壞等。同時,也要加強碳匯林植樹造林工作的宣傳,通過碳匯林植樹造林帶動全民保護碳匯林的意識。比如在廣東梅州地區就重點抓住“綠滿梅州”這個口號,廣泛的開展宣傳工作,組成了由政府干部、志愿者、林業科技人員混合的隊伍,深入林區開展現場宣傳,入戶走訪的方式,宣傳碳匯林的價值和意義。這些工作都為爭取在5年內基本消滅荒山、實現“綠滿梅州”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還可以鼓勵青少年積極參加“溫室氣體減排”、“植樹造林”等志愿活動,鼓勵相關企業投資到碳匯林業項目中,全面推進碳匯林業建設。
2.2 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健全碳匯林業補償制度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全國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隨著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和現代林業建設的推進,森林面積和森林質量將大幅度提高,中國林權交易所的成立將帶動林權和碳匯交易的啟動,木材價格、林產品價格也將提升,加上國家對林業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必將為碳匯林業和林業低碳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空間。建議呼吁國家在對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進行科學計量和評估的基礎上,按照“受益者付費、損害者賠償”的原則,在完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同時,逐步完善生態環境產權機制、交易機制、價格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對生態環境資源供求的引導作用,建立公平、公開、公正的生態利益共享及相關責任分擔機制,逐步建立健全碳匯交易市場體系。
2.3 調整植被結構,保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主體,森林中的樹木在生長過程中從大氣中吸收并固定大量的碳,在所有固碳地中森林生態系統碳匯功能最強,尤其是天然林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保護性組分碳,碳匯穩定性強,所以要擴大森林生態系統的面積,尤其是天然林面積是林業區劃中首先應當考慮的。人工造林應該選擇固碳樹種,并營造混交林,控制火災,同時在宜林荒山、荒地、海岸、平原四旁等地要盡可能多植樹。目前,在廣東地區碳匯林樹種的選擇,類似樟樹、秋楓、紅椎、荷木、火力楠、山杜英等,具有較好碳匯效果較好的鄉土闊葉林,同時,還具有相當的經濟價值的都可以做為碳匯林選擇,既可以滿足生態平衡,也兼顧了林農的經濟利益。在這方面,龍川的經驗很值得借鑒。在廣東龍川縣,碳匯林的樹種同樣有講究。下坡種紅椎、木荷;中坡種藜蒴;上坡種木荷和火力楠,這種混交林能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而且還對保持水土、發展林業經濟有很好效果。
林業碳匯是林業發展進程中的新生事物,也是林業發展的新契機。如何把握新時期的發展機遇,積極開展林業碳匯活動,實施林業碳匯項目,促進林業碳匯交易市場的形成等,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廣東還需要進一步貫徹造林思想,加大宣傳力度,多措并舉的開展碳匯林造林工程。
[1]李建建,馬曉飛.中國步入低碳經濟時代[J],廣東社會科學,2009,6:43~49.
[2]大力發展碳匯林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科技產業,2009(8).
[3]續珊珊.中國森林碳匯問題研究[M].經濟科學出社,2011:33~34.
[4]龔亞珍,李怒云.中國林業碳匯項目的需求分析與設計思路[J].林業經濟,2010(06).
F326.2
A
1005-7897(2017)16-0193-02
20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