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市襟江小學 朱 峰
小學數學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的辯證關系與合理運用
江蘇省泰興市襟江小學 朱 峰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法大致可分為兩大類: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兩種學習方法相互矛盾對立,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統一關系,對學生的學習均可帶來一定的幫助。因此,明確兩者的辯證關系并將其合理運用于教學當中可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本文探討研究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的辯證關系與合理運用,以期能夠對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有效幫助。
小學數學;接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
接受性學習即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為接受相關的信息,探究性學習即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獲得相關信息。縱觀近年的教學改革發展,眾多教師為了發展素質教育,過于關注探究性學習而有意忽略接受性學習,部分學生的自學能力雖然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卻不難發現,學生的數學基礎相較于之前更為脆弱。實際上,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各有利弊,且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辯證關系,唯有通過辯證的眼光看待兩種學習方法,并根據其辯證關系合理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才可以夯實基礎,掌握知識,而且對個人能力的發展大有裨益。
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的辯證關系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對立、統一。
1.對立關系
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手法與適用教學范圍呈現出明顯的對立關系。從教學手法的角度分析可知,接受性學習以教師教學為主要知識來源,學生通過教師的直述性教學或是啟發性教學的引導逐步完成學習任務,獲取知識,而探究性學習則是以學生的學習對象為主要知識來源,教師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為提點和組織,在該學習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理解或是與他人的探討完成學習任務。從適用教學范圍的角度分析,探究性學習的適用對象無疑更為簡單基礎,如小學數學中的數字計算、計量單位的認識等,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便可取得一定的知識積累,而接受性學習的適用對象更為復雜,如位置與方向、統計與概率等,該類知識點于學生而言更為陌生困難,若使用探究性學習將事倍功半。
2.統一關系
無論是接受性學習還是探究性學習,在學習期間的主體均為學生與教師,目的均為使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取得數學學習的成功。同時,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往往是同時進行的,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探究性學習難度頗大,唯有結合接受性學習共同進行,學生才能夠真正掌握相關知識點。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在對數學知識點進行了探究性學習后,適量的接受性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拓展學習思維,增強學習積累,從而反向輔助探究性學習。
想要合理運用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教師務必認識到兩者的辯證關系,明確其正確的使用對象和使用方法,同時結合相關教學形式展開教學引導。
1.先探究性學習后接受性學習
先探究性學習后接受性學習的使用對象為知識點較為簡單、概念較多的教學內容,課前展開的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初步認識該類知識點,并且由于難度不高,學生的掌握程度更深,已經有了一定的印象,而在課堂的接受性學習上,教師的教學內容可大大縮減,可以更加注重于該類知識點的深入研究和探討,使得課堂教學更為高效。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考慮到當今社會上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較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買賣物品時學生多陪伴左右,學生對人民幣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我在教學該章節時,便令學生使用了“先探究性學習后接受性學習”的方法。首先,我在上一堂課《100以內數的認識》結束后,引導學生思考:“100以內的日常使用物品有哪些呢?”由此引入人民幣。學生的課后學習任務便是通過探究學習,詢問父母并思考人民幣的幣種和面值之間的簡單換算關系。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能夠快速掌握該類知識,并且在現實生活的影響下有更深刻的認識。最后在課堂上,我先考核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效果,然后再通過系統性的知識傳授,令學生在接受性學習的背景下,充分認識不同幣種之間的換算關系與加減關系,取得教學的優化。
2.先接受性學習后探究性學習
該類學習方法的使用對象較為復雜,且多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對于學生而言自學難度較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都是先使學生經由接受性學習來對基礎概念、基礎學習方法有充分的認知,然后再經由探究性學習夯實鞏固該類知識點,或是在課堂活動探究之下使學生對該類知識點的使用和拓展有更充分的認識,以達到教學目的。
以《位置與方向(二)》的教學為例,該部分教學內容較為復雜,且其中的概念性教學較少,可運用到的知識點在之前的數學教學中已有所涉及,因此我采用了先接受性學習后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首先,我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對位置與方向的重點考查方式和考查內容進行學習,在學生的腦海中初步形成位置與方向的知識印象。然后在教學內容結束后,我提供實踐活動令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并將其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相連,學生由此掌握學以致用的技能,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
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具有明顯的辯證關系,兩者各有不同而又相互兼容,對學生學習能力的鍛煉均可提供不同方向的幫助,缺一不可。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務必認識到兩種學習方式的關系,不可厚此薄彼,同時要根據數學教學內容的差異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引導學生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真正使學生受惠于其中,方可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
[1]石志華.著眼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接受式學習方式到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9).
[2]陸真.新課程實施背景下對科學探究性的再認識與思考[J].課程.教材與教法,2005(9):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