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北區校 許銀珠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
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北區校 許銀珠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高。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開始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加強創新模式教學,對傳統教學模式中效率低下的部分進行不斷改進,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小學是學生身心初步發育階段,數學又是小學教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思維的形成和培養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順應時代變化,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適當改革,關注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2011年版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學要立足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并學習數學知識,然后應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師要勇于創新,擺脫教材中案例的束縛,從生活中尋找數學教學資源,與課本知識點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對知識進行學習和吸收,從而提高數學能力和素養。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學研究
數學不單是一門基礎性學科,還是一門實用性學科,也是學生未來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因數學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的特征,故許多學生對于數學的自主學習是敬而遠之的。若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探索獲取知識,并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就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概念及其應用價值,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但部分教師由于缺乏相關理論指導,對數學的教學概念仍停留在較為淺層的方面,無法正確處理數學與生活化之間的關系,不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教學資源,同時也不善于同學生溝通,無法了解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只是盲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學習數學也只是為了考試,無法真正提高其數學素養。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剛剛開始發育,對于邏輯性較強的數學知識點的理解是較為吃力的。而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抽象的數學語言和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中來學習數學,將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知識教學相連接。學生在進入小學學習數學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社會中的事物都有了自己的認知和理解,這一點為小學數學生活化的實施提供了可能性。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代表了他們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教師只要配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關注學生生活,從中尋找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能力會有很大提高。如在教學《路程、時間和速度》這一課時,教材中對于速度概念的定義只有“速度=路程÷時間”這一個公式,學生對于速度這個抽象概念無法準確地理解。教師可以根據日常生活向學生提問:“每天上學大家都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學生會有不同回答:“公交車”、“私家車”、“步行”等等,教師這時就可以向學生解釋:“每分鐘內交通工具所走的路程就是它們的速度,路程多速度就快,路程少速度就慢。所以在單位時間里交通工具所走的路程就是它自身的速度,而單位時間可以是時、分、秒的任意一種。”通過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場景來解釋抽象的數學概念,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還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若教師直接將公式翻譯成在單位時間內物體所完成的路程量為速度,強行向學生灌輸,學生不僅無法理解,還會對數學產生恐懼心理。所以填鴨式教學是不可取的,只有將抽象知識與具象生活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數學教學與生活相聯系是為了引導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理解數學,但數學學科的屬性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合理運用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的內涵和價值,而不是簡單地將生活場景在課堂上進行再現。若將生活場景毫無差別地帶到課堂,就會造成課堂紀律混亂,課堂氣氛看似高漲實則效率低下,這樣的教學方式是無法達到數學教學要求的。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可利用生活情境引入知識,在學生理解知識后進行升華講解,讓數學學科的知識性這一特點得到體現。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課時,教師準備好各種圖形的實際物體讓學生進行學習,但僅僅讓學生根據實物來進行理解的話,學生是無法將生活中的物體與抽象的幾何概念相聯系的,從而陷入學習誤區。這時教師就需要從實際物體中進行提煉講解,如“鉛筆盒、粉筆盒、書”只是長方體實物的表現形式,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長方體這個抽象概念。通過對知識的升華講解才能讓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生活化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從而體現該學科的應用價值。小學數學不僅僅是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好基礎,培養思維能力,更多的是讓學生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所學知識來適應社會,更好地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課堂所學知識,體現數學價值。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知識的最佳手段之一就是家庭作業的布置。合理的家庭作業不僅能夠鞏固當天所學知識,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運用,提高學習興趣。如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布置相關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陪自己家長去超市進行采購,對在采購過程中所遇到的加減法問題進行記錄并計算。這一過程將作業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學生在復習的同時也為家里的日常生活做出了貢獻,學生在獲得自我滿足感的同時,也提高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數學不僅僅是枯燥的符號和抽象的語言,還存在于實際生活中,與現實的關系十分緊密。填鴨式的教學已經不適合當代教育的發展,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優勢十分顯著,為新課改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貼合學生生活進行教學,讓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同步發展,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和水平。
[1]陳清容,呂世虎.新課程學科實用教學法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曹一鳴.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與“數學化”[J].中國教育學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