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縣陳良初級中學 殷和春
還互動本真 創高效課堂
江蘇省阜寧縣陳良初級中學 殷和春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改變知識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師生積極參與到互動中來。本文主要從營造樂學課堂氛圍、優化課堂微觀結構等角度,闡述初中數學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初中數學;師生互動;高效課堂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以生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忽視學生主體發展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勢必得到改變。教師要以挖掘學力,創新學習方式為新的生長點,探尋優質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多媒體等諸要素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形成有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思維因問題而起,教師設計適當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很好。理想的話語環境是有效交往、尋求共識的基礎,教師要建立輕松、和諧、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交往、學習。
1.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
傳統教學中,教師提出判斷性的簡單問題,讓學生進行對或錯的判斷,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不能激起學生內心的“漣漪”。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準確把握重難點,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精準把握學情,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由表及里,逐步揭開問題的本質,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目的。教師的提問要引導學生的思維由淺至深,由形象走向抽象,結論的獲得自然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的教學中,教者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等腰三角形,沿其頂角的角平分線進行對折,讓學生說一說發現了什么。學生通過對折,有了很多發現,生1說,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生2說,折疊后的兩個三角形重合,它們是全等的,所以這個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生3說,底邊上的高也是頂角的平分線;生4補充說也是底邊的中線。教師的提問不拘泥于簡單的判斷性問題,而是讓學生做一做、說一說,讓學生的思維參與其中,產生多樣的表述。教者將總結的機會讓給學生,“等腰三角形具有許多特殊的性質,你能用自己的語言總結一下嗎?”學生經過討論、交流,獲得結論如下: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頂角平分線所在直線是它的對稱軸;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重合。
2.創造積極的互動氛圍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效的發問是從已知伸向未知的觸角,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要提出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定式,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切不可自問自答,要“放下權利”,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如在《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某旅行社組織游客去水街旅游,收費標準為:如果人數不超過30人,人均旅游費用為800元,如果人數多于30人,每增加1人,人均旅游費用就降低10元,但人均費用不得低于500元。某公司分批組織員工到水街旅游,計劃以28000元組織第一批員工去旅游,問這次可以安排多少人參加?”有同學回答:“設有x人參加旅游,每人花費[800-10(x-30)]元,可以得到方程[800-10(x-30)]·x=28000?!苯處熣f:“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其他同學是怎么考慮的呢?”有同學指出,“此方程有兩個解,一個是40,一個是70,這里還要考慮人均費用不低于500元。當x=70時,人均費用是800-10(70-30)=400元,不符合題意。”此時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他們發現方程的解還要具有實際意義,既要“多于30人”,又要“使人均費用不低于500元”,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形成嚴謹客觀的良好思維品質。
課堂微觀結構既有各環節之間的自然銜接,也有時間的大體分配。教師要研讀課標、分析教材、把握學情,既要備教法,也要備學法,將學生視為互動學習的主人,問題讓學生提出、內容讓學生總結、方法讓學生歸納。
1.教學模式要適應學生的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既有教師以板書、投影提問,學生看書回答,教師講解的模式;也有學生預習課本、初提問題,教師篩選出共性問題,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模式;還有教師設定情景,引入問題假說,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模式。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靈活選用,對基礎薄弱、缺少探究能力的學生宜選用第一種,而對學習能力稍強的學生可用第二、三種。
2.師導與生學相結合
教師要努力發掘學生的學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由于學生的“學力”有限,為避免學生漫無目的地“學”,教師應有效引導,為學生把握方向,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深入。如在因式分解的復習課教學中,教師指出,不存在一種萬能的“靈丹妙藥”,我們要探索出多項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思路,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因式分解的問題。如分解因式:(1)m2-3m+2;(2)x4-3x2+2。 對于問題(1),絕大部分學生會利用x2+(p+q)x+pq=(x+p)·(x+q),得到正確的答案。而對于問題(2),有學生將x2視作m,從而將問題(2)轉化成問題(1),繼續分解就變得容易了。教者適時指出:“把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問題,這種‘轉化’思想在因式分解中尤為重要?!?/p>
3.培育學生的思維
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思維方式,不拘泥于單向的灌輸與機械的訓練,要引領學生關注學科內在的邏輯聯系,讓學生透過知識背后發現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教師要引領學生實驗,使性質、規律得以重觀,引領學生從特殊到一般的推導過程中發現問題,找到構成解題的起點。教師要借助于課件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發現、討論,激活創造性思維,也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完成長方體、三棱錐、四棱錐等幾何體的模型構建,讓學生親身體驗柱、錐的結構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總之,高效的互動課堂離不開生本發展的理念為指導,以融洽的課堂氣氛為依托,以扎實的教學內容為載體,以多元的學習方式為媒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激發學生興趣、促進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與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1]林建森,蔡仲興.動態生成式數學教學的構建[J].數學教學通訊,2006.
[2]林婷.對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中學數學,2008.
[3]王立新.讓新課改煥發蓬勃生機[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