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第二小學 樓俊霞
如何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第二小學 樓俊霞
新課程標準內容提出關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概念:“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發現對象的特征及其與相關對象的區別和聯系,獲得理性認識。”就當下教學現狀而言,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很多學生缺乏主動性,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為了改善這一現狀,需要在實際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當下數學教學仍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多半采用老師講學生記的教學手段,導致大部分學生仍處在被動學習的角色中,對有些比較復雜的數學問題來說,由于老師不可能循環重復地一直講同樣的問題,那么有的學生聽一遍并不能完全透徹,但之后便沒了辦法,這種類似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會拖慢整體學習效果。
比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中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圖形面積和周長計算”這一章節時,學生了解到了簡單的長方形、正方形以及三角形的周長計算,這類平面圖形的周長計算比較簡單,有關定義闡明也很通俗易懂,那么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可以向學生提問:“若是長方體、正方體的周長,又該如何計算呢?”學生結合所學的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或許會回答:“就是將圖形的所有邊長加在一起。”進而教師便可繼續提問:“長方體的邊一共有幾條?”“正方體的邊長是否都相等?”學生能夠自發提出問題就表示對長方形、正方體的周長計算有了一定的概念以及思路,問題是學生思維的一種體現,反映了學生對有關圖形周長定義的理解。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進一步解釋,通過展示實際模型或者圖片、影像等,讓學生熟悉正方體的圖形形狀,進而讓學生思考自己提出的問題。比如學生會提出:“立方體周長的計算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有什么區別?”“兩者圖形周長計算存在什么聯系?”從而達到自主探究的目的。同樣,在圖形面積計算中,由簡到難地引導學生思考和發問,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融入度,讓學生參與度更高,可有效保障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也避免了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可能根本沒聽進去,老師也不知道學生掌握了多少等事倍功半的反效果。
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首先要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學會自主提出問題,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經過自主思考后表達出對問題的見解,進而不斷比較和挖掘探索,從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構建,加強自身知識系統的建設。
新課程標準內容中提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因此,為了保障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除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以外,學生還要有反思和反饋學習成果的環節,對學習上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和綜合,有利于今后相關學習行為習慣以及學習整理等管理層與解決策略的完善和加強。
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中學習“植樹問題”時,我們知道在非封閉線路上的植樹問題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情形:(1)如果在非封閉線路的兩端都要植樹,那么: 株數=段數+1=全長÷株距-1,全長=株距×(株數-1),株距=全長÷(株數-1);(2)如果在非封閉線路的一端植樹,另一端不植樹,那么: 株數=段數=全長÷株距,全長=株距×株數 ,株距=全長÷株數;(3)如果在非封閉線路的兩端都不要植樹,那么: 株數=段數-1=全長÷株距-1 ,全長=株距×(株數+1) ,株距=全長÷(株數+1)。從非封閉線路植樹的這三個情形的具體公式表達中,教師可針對此進行提問:“從公式可以總結出什么規律?”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回答:“非封閉線路植樹的株樹都要參照在哪端植樹進行計算。”反之,學生還可以反饋相關問題內容:“封閉式的線路植樹和非封閉式線路植樹有什么差別?”針對此進行教學信息反饋,“從另一個方面,封閉線路的植樹情況又可怎樣表示?”教師可根據非封閉植樹規律總結出封閉式的植樹規律。給學生答疑解惑,指導學生歸納總結的方法,以此修正和優化學生今后的學習方向。比如例題:長為8m的路段要種植5棵樹,那么每棵樹的樹距是多少?由公式可計算得2m。利用這種及時反饋學習信息的方式,學生可以隨時表達出自己對有關教學環節以及教學知識點的見解,為今后優化教學各個內容打好基礎,也用以提供最有價值的參照信息。此外,學生加強對問題的深入研究以及相似知識點的總結,教師要注意檢查和更正,防止學生對某些內容的混淆,導致降低了學習效果,還會在某種程度上誤導學生,引起自主學習的反效果。
讓學生擁有一個良好且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方法,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及時反饋學習信息,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所學情況有一個詳細掌握,教師掌握了學生的學習狀況后去設計更加科學合理且高效的教學方案。綜上,這些對學生整體學習效果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新課程標準內容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為此,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還要讓學生能夠學會如何整合和利用資源,以便于老師可以系統地梳理復習知識。在此方面,教師要能夠傳授給學生系統復習的方法,給學生構建知識點的系統圖或者羅列出所要考查的重難點,以此來規范學生自主復習的內容,從而確保學生自主復習的有效性,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在正確的方向上展開深入探究,保障最終的學習質量。
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中學習“相遇問題”時,這個內容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比較多,相遇問題主要涉及相遇時所花的時間、相遇時的路程以及相遇的速度之和,在處理相遇問題時,學生應當把握住對路程、時間以及速度這幾個概念之間的基本聯系。相同路段中,不同速度條件下所花的時間也不同,由此,教師可有效利用資源整合,抓住在路程、時間、速度等相關定義方面的規律,給學生進一步講解追及問題、流水問題等,通過系統地梳理知識,把握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理清學生思路,讓學生對每個知識點所要考查的內容有足夠的認識,進而增強學生的復習效果。比如在追及問題和流水問題解題中,都要參照基本的時間、路程、速度這幾項基本聯系,學生在解決這類題目時,要注意把握住三者的其中一個定點,另外兩項都圍繞這一點展開,要能夠充分利用所學知識,總結出追及問題和流水問題的相似點。
總之,不同的學生之間學習能力有差異,老師在課堂上對全班學生進行講解時不能完全考慮到每一個學生,使得落后的學生總是落后,難以跟上大家的腳步。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平臺,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和發揮的空間,這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