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響水縣實驗小學 單春燕
讓數學學習既“有味”又“清新”
江蘇省響水縣實驗小學 單春燕
當前課堂教學形態正在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其實質是“從教會到學會”的變革、“從教學研究到學習研究”的變革、“從有效地教到有效地學”的變革、“從教育者共同體到學習者共同體”的變革。最近幾年,“關注有效學習”活動在我們鹽城地區,從校到縣、從縣到市,上上下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下面的一些具體事例是我對新課程背景下課堂學習有效性的感悟。
數學課堂學習;有效性;“數學味 ”;“小清新”
“小清新”最初指的是一種以清新唯美、隨意創作風格見長的音樂類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Indie Pop,即獨立流行,之后逐漸擴散到文學、電影、攝影、教學等各種文化藝術領域。
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把教學目標劃分成“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四個方面。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是否意味著在擬訂教學目標時必須面面俱到,必須求新、求全呢?是不是每堂數學課都要平均實現各個目標?有時是否可以忽視數學課堂應有的“數學味”,而過分強調體驗過程,從而本末倒置呢?
如我們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的課時目標:
知識目標:
1.聯系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使學生理解軸對稱的含義。
2.能正確判斷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技能目標:
1.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對稱軸。
2.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簡單的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情感目標:
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熱情,并把這些運用于生活、實踐于生活。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與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導入密切相關。筆者聽過一節《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數學課,一位年輕的參賽教師在課前準備了用許多長方形和正方形組合在一起的房子,還裝飾性地加了一點簡筆畫的圖案,非常精美,真是煞費苦心。上課后,她出示教具,問:同學們,你們有什么發現?孩子們有很多發現:
一生答:老師,我發現門上沒鎖,打不開的。
師:噢,你觀察得真仔細。
另一生答:我發現這個房子沒煙囪。
師:你真棒,這也被你發現了。(老師順勢畫上了煙囪)
……
8分鐘過去了,孩子們依然沒有說出老師想要的結果。
顯然,她這8分鐘的引導是無效的,這8分鐘就好像是美術課的一部分,脫離了數學學習軌道。時間過去了,教學內容沒有引導出來,更說明她這8分鐘的課堂教學毫無數學味。
我想,如果她在第一個學生的回答后適當地加以引導,或者把第一個問題設計成:你能發現有哪些圖形?這8分鐘就會更加像數學課,也就更快地引入到學習的圖形上來了。這位老師在動態生成的過程中,沒能有效地處理好“引導”與“思維差異”的關系,
數學課堂上,很多老師都有像“對不對啊?是不是啊?……”這樣的口頭禪。暑期在鹽城培訓時聽到,在課堂上,像這樣的無效提問占所有提問的30%,學生們有可能對答如流,但整個教學過程會因此變得平淡,學生的思維沒有真正得到發展。獨立思考是交流和討論的前提,我們一定要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數學課堂學習應該多一些“靜思默想”的時間,少一些“即問即答”的形式。有效的數學課堂學習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學習,更應該體現數學的思維活動。如果在課堂中,大多數學生解題思路僵化,對于題目也有點麻木,我們必須及時調整活動線索,變“判斷”為“參與”。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被激起了朵朵浪花,課堂所期待的思維的內在沖擊力在這里就有了很好的展現機會。
名師之所以稱為名師,是因為他們駕馭課堂的能力是其他老師追求的目標。
有的老師對課堂的動態生成表現極為漠視。前幾年,我聽了這樣一堂課。在“兩步計算應用題”課堂上,教者出示一道題:紅氣球有22個,黃氣球15個,藍氣球的個數比紅氣球和黃氣球的總數少7個。有多少個藍氣球?此前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大部分學生列式為:22+15=37(個),37-7=30(個)。當教者準備結束這題時,一女生站起來道:“老師,我有不同的方法。先用第一個和第三個條件求藍氣球比紅氣球多多少個,列式為:22-7=15(個);再根據它和第二個條件求藍氣球有多少個,列式為:15+15=30(個)。”她還在黑板上畫了線段圖分析給大家聽,力證自己的方法正確。教師聽完之后說:這也是一種思路,不錯,我們接著研究下面。我想,為什么不把這樣的精彩去放大呢?其實學生的思維是非常精彩的,換成名師上這堂課,他寧可不講下一題,也要讓學生繼續思考這樣的解決方法,有了剛才這位同學的鋪墊,其他學生一定會有豁然開朗的想法。
課堂上的“意外”是每位老師都會遇到的,我們要學會把握好這種“意外”,一位哲人曾經說過:老師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從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從丑陋的毛毛蟲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蝴蝶;從一只蛋上,天才能看到一只雄鷹;從嬰兒身上,天才能看到一位哲人。學生就是那條毛毛蟲,而我們要練就那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學生的潛力、智慧是無窮無盡的,他們敢于創新,而這些不可能是目標所能預設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