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千燈中心小學校 葉曉蕾
另辟蹊徑
——給低年級的數學復習“松松綁”
江蘇省昆山市千燈中心小學校 葉曉蕾
復習就是再現學習過程, 小學數學的復習是對新授課的查漏補缺,也是對后續知識進行充實與拓展的一個過程。傳統的復習枯燥無味,大搞“題海戰術”,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如何才能打破復習“老師不愿意講,學生不樂意聽”的僵局呢?
低年級;數學教學;復習手段
復習是小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復習既不同于新授,更不同于練習,它不僅僅是對舊知識的簡單再現和機械重復,而是將平時相對獨立的數學知識,以再現、整理、歸納等辦法串連起來,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溝通,并使之條理化、系統化。
(一)不重視起始階段的數學學習
1.不重視學習的過程。部分家長認為低年級數學就是簡單地識數和計算問題,長大了就都會了。這種意識導致家長、學生對低年級數學學習不重視,從而導致其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不高。
2.不重視學習過程中的習慣養成。數學學習的起始階段是一個人形成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學會預習、學會聽課、學會復習,有利于學生之后更深入的學習。
(二)不重視復習方法的指導滲透
1.教師復習環節設計不精巧。通過按部就班地宣布課題,一一羅列知識點,做題目、交流反饋,雖然做到了針對性,但是長此以往,學生的興趣將會一一耗盡,學習的積極性逐漸減退。
2.教師復習環節題型不精練。同一個題型,練習的次數要控制,不求數量上達到“題海戰術”,而應從基礎題逐漸過渡到拓展題,層層遞進,循序漸進。
(一)復習環境營造不當
1.家庭環境。低年級的孩子癡迷電子產品,游戲、動畫片也占據了他們較多的時間,加之家中父母忙于工作,老人寵愛孩子,復習階段的氛圍基本無法營造。
2.學校環境。臨近考試階段的復習,尤其是期末考試,學生疲于沉悶的課堂環境,緊張的復習氛圍、同學之間的對比,使壓力、恐懼倍增。
(二)復習方式預設不當
由于當前教師普遍年輕化,對于學生學情的把握較不精準,復習期間體現學生學情的部分較少,設計不合理。由于復習課不同于其他課,在師生互動上的預設困難更大。在設計時,沒有做好充分的預設。
(一)復習角度多元化
1.側重基礎性、概念性。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教材中《時、分、秒》單元內涉及的概念、公式較少,學生對時間觀念的理解本來就比較弱,平時接觸電子鐘表、數字計時的比較多,所以在復習的時候,針對“時、分、秒”三根指針的走向特點,給學生歸類、整理,如:
①鐘面上最短的針是時針,最長的針是秒針。
②鐘面上共分12個大格,60個小格。
③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時針走一圈是12小時;時針走2圈是24小時。
既做到了與學生一起回憶基本概念,也起到了鞏固鋪墊的作用。這樣的梳理、歸類,也更有助于學困生對知識的系統認識。
2.側重多樣性、開放性。現實生活中人們遇到的數學問題所呈現的信息往往是復雜的,條件和問題往往是隱含在雜亂無章的信息中,是客觀隨意的。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一旦出現了隱含條件,在不認真讀題、分析題意的情況下,出錯率就比較高。因此,復習要做到力求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內容、題型不局限于傳統的老面孔,要具有形式的多樣性,富于變化、有創新。
比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期末復習中出現了這樣一題:短褲28元,中褲30元,背帶褲34元,外套66元,T恤50元。(1)買一套衣服最多要用多少元?(2)買一套衣服最少要用多少元?其實該題涉及的知識點就是進位加法。就答題完成情況來看,一年級的學生基于常識有限,不清楚背帶褲也屬于褲子的一種,大部分學生在選擇條件的時候,選擇了價格相對較貴的中褲,導致最終結果出錯。
3.側重應用性、實踐性。復習過程應挑選與生活有緊密聯系的素材加以設計,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對所學內容有進一步的認識。在復習過程中既有所鞏固,又有所發展,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能深入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繼續以上題為例,可以增添第(3)小問:買一套價格最低的衣服,全部付10元,應付( )張;如果帶的錢正好夠買一套價格最低的衣服,最少應該付( )張10元。相對于經常去超市購物的孩子,有過這樣的生活經驗,處理起來就得心應手了,而對于缺少購物經驗的孩子來說,頭腦中基本無多少印象。其實最本質的就是要將數學融入生活中,讓學生在生活中熟練應用。
(二)復習方式趣味化
1.小小啄木鳥。針對學生手中的教材、配套的《補充習題》,注意收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以易錯題的方式在復習中呈現。一二年級的孩子看到老師出示了一個錯誤的答案,就會暗自好笑,并在下面嘟嘟囔囔,這樣就引起了學生復習的興趣。這些錯誤的再次呈現,讓學生當一回小小啄木鳥,說“蛀蟲”在哪里,該從哪里“下嘴抓”,怎樣避免再次“長蟲”……學生的興趣馬上變得濃厚起來,這樣的學生參與,遠比由教師一味地苦講, 學生反復地去做效果要好得多,“以生為本”,復習資源就在手邊。
2.小小講師團。雖說低年級孩子的自主性很差,但是不代表老師就不能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說到底,復習其實還是學生的事情,教師的引導并不代表包辦,所以我們可以發揮孩子們愿意表現的本質將復習前置。比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分米和毫米》的復習,小小講師團的同學提前進行了復習,在復習時用手指或手臂比劃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大概長度,又用學生尺、米尺再次鞏固驗證了各單位之間的換算。邊說邊做,邊講邊練,教師給學生搭建了展示的平臺,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明確了學生的掌握情況。在復習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就是及時做好補充和最后的總結環節。
3.小小創作家。蘇教版一二年級數學教材“解決實際問題”環節中,經常會出現這句話:“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其考慮了學生的遷移能力與創造能力,更在多次期末練習卷中出現:先補充一個條件(或問題)再解答。所以期末復習階段可專項設計題型,讓每個孩子都做一回創作家,交流自己的意見,拿出自己的解答方案。
總之,小學數學低年級的復習要真正上好、上出實效并不容易,需要我們在實際中摸索,更要依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靈活選用方法,真正給孩子們“松松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