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貴峰小學 王雪風
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若干策略
福建省南安市貴峰小學 王雪風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們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權的關鍵所在,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全局。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旨的素質教育的提出,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因此,對作為實施素質教育主陣地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顯得刻不容緩。本文探討了深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若干策略。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素質教育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新課程已一步步地走進我們的學校,走進我們的數學課堂。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按照新課程的理念來深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實施:
新課程標準指出 “用教材去教數學,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數學”。教材是我們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落實課程標準的重要載體。但一堂好的數學課絕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教師要懂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從學生實際出發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比較熟悉或者比較感興趣時,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我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比一比》一課時,把教材內容換成了抽游戲卡的形式。由于農村孩子幾乎沒出去旅游過,對于課本上的那些旅游景點幾乎不認識,因此無法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就采用抽數字卡片的游戲形式來導入課題,也就是分成男生組和女生組,各派一位代表來抽我事先準備的數字卡片,比一比誰得大,抽到大的那組就可以加十顆星,最后再比比誰的星多。一節課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效果很好。
2.要懂得透過教材的表面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從教材本身的編寫意圖出發,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使得每節課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例如,在學習“小數加減法”時,我就先讓學生把“小數加減法”轉化為“整數加減法”,最后強調其中的不同之處:小數點。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了算理,感受了算法,同時也感受了“轉化”的策略對于解決新問題的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關于課程實施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作為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的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我們的數學課堂改革中應推行這種教學方法。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1.創造性地組織數學智力活動,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所謂的智力活動,就是為學生創設一種動手操作、獨立觀察、引起思考的實際活動,從而激起學生自主鉆研和創新的興趣,并經過小組交流,完成對信息的加工過程,使得這些信息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課前我讓每個小組準備一套畫圓工具:一個釘子、一條線、一根短鉛筆。課上我要求他們各個小組自己畫圓。用這些工具畫圓真正操作起來,一個人是難以完成的,就是小組合作,在綜合操作的過程中還是需要許多小技巧,因此很難畫出一個理想的圓。學生在反復克服困難之后才好不容易地畫出一個圓,并深刻體驗了畫圖時各個要素的作用。所以最后學生在討論半徑、直徑的特點以及圓心、半徑的作用時,表現非常積極。學生們個個都有感而發,有話可言。最后在學習用圓規畫圓時,學生們有了前面的畫圓經歷,所以更想把這個簡單的方法掌握下來。因此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地找規律,很快就學會了,一節課下來,學生非常充實,學得非常開心。
2.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空,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葉圣陶說過,他并不稱贊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可見,應在學習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句口號真正落實在課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師首先必須轉變角色,從權威的講授者變為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引導者。我們應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建立起“操作、探討、交流、總結、應用、拓寬”的課堂教學結構。
3.營造出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探究學習活動中
小學生的天性活潑好動,樂意在游戲中學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作為教師,必須保證學生在探究問題時有寬松的學習氣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共同創建一種寬松、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愛屋及烏,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才能保證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
新課標中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評價是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猶如一根杠桿引導著數學教育的趨向,調節著教師的行為,改變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環境。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深化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評價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1.評價主體提倡多元化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提倡評價主體的多元參與,不僅可以老師來評價學生,也可以學生互相評價;不僅可以一對一地評價,還可以是小組間的互相評價。例如,在教學三年級的“欣賞與設計”時,要讓學生利用平移或者旋轉來設計一幅圖案。我讓同學們畫完后在小組(四人一組)內互相欣賞,相互評價,再針對評價做出相應的修改,然后再各個小組互相欣賞,互相評價,并推舉出最美的圖案,最后我再對他們的圖案做個小結性評價。
2.評價形式應該多樣化
評價的形式不要局限于語言上的呈現,還可以通過你的動作、手勢、眼神、微笑等體態語言達到評價的效果。當然,我們也可以引進第三者的評價,比如電腦課件的動畫效果,比如卡片評價、課堂表現記錄卡等。
成在堅持、難在堅持、貴在堅持。新課程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效果將關系到新課程的命運,關系到一代學生的質量和發展。因此,我們將堅持不斷深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鐘啟泉.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