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 徐國鳳
群策群力,多維交流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 徐國鳳
在數學學習中交流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方式,對于學生的成長相當重要。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因為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課堂中的交流并不能夠發揮出真正的作用。文中就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發揮出“交流”的作用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可以更好地改善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數學教學;交流;口算除法
“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是課堂學習的一種有效策略,通過交流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傾聽能力、與人交往能力,可以清晰對知識的再認識、糾錯、質疑、鞏固,還可以提高思維發散力……現階段課堂中的交流猶如蜻蜓點水,自信愛發言的同學,在交流中占據主角,這樣的課堂培養的只是一小部分同學的自信與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長此以往,其他同學就會漸漸成為傾聽對象,導致自我思考能力的缺失。有組織、有引導、有合作的交流可以改變當前現狀,將課堂真正的還給全體學生,讓孩子們在自主課堂交流中收獲更多的自由、知識、思想,才能達到課標基本理念中良好的數學教育的目的。下面我通過三年級上冊《口算除法》一節課中的三個交流片段來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不同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導致產生了不同層次的認知差異。基于學生的認知差異,在課堂中開展有序的組內交流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有序開展組內交流呢?在獨立嘗試解決問題后,一是組長要有效組織發言順序,一位同學發言的時候,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做到有發言、有傾聽、有質疑。二是要求交流的音量控制適當,組內同學聽到即可。
在本課中,學生先口算60÷3,大部分同學都能正確口算,所用方法基本為想乘算除和先遮0算6÷3=2后再添0這兩種。如何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明白算理呢?我讓學生用小棒圖或計數器圖表示60÷3=20,獨立完成后進行第一層次的小組交流,此時我參與到一個中等水平的小組,經歷了他們討論的全過程:
組長:請大家按組員號說說自己是怎么表示的?
組長:今天你積極參與了,而且敢說了,不錯。大家對他的畫法有意見嗎?
組員2:你這畫出來就是63了,而且沒有20。大家說呢?
60÷3=20,很明顯的表示出這個算式了。
組員3、4也表示自己是這樣畫的。
組長:我也是這樣畫的,大家同意嗎?
這些都是學生對于這個算式理解后的個性化畫法,小組交流時間可以給他們說明自己思想的機會,并在這一過程中初步體會他人畫法的簡潔性、科學性。小組交流時同學們可互相欣賞、互相質疑,欣賞他人合理的想法,也可發現自身的不足。通過這組同學的交流,我們發現,他們已經在組內判斷第一種畫法是錯誤的,這樣畫的同學往往是班級的薄弱生,通過交流,不但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能讓他經歷了其他畫法的講解,這是組內交流的自行糾錯功能;第二種是在算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大多數同學是這個畫法,說明學生的思維水平多在這個層次上,組內無法判斷其合理性;第三種是用小棒的畫法,很形象直觀,也好理解。
小組交流是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進行的有序的組內交流。為了提高小組交流效率,除了鼓勵學生外還要獎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權力下放給組長,使組長能有序組織好小組交流環節。
在有序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的展學(講學)又該如何定位呢?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的展示與答疑解惑,進一步豐滿了學習的素材或表象,進一步增加了思考的寬度,學生思考、判別、質疑的點更多了,充分展示學生的風采、暴露學生的思維軌跡是我們展學環節的重要目標。如何在展學環節進行深度交流,為學生的進一步概括、數學化提供更豐滿的表象基礎呢?我們重點關注孩子的表達、孩子的思維軌跡、孩子的參與、孩子的質疑與互動、孩子的個性生成素材的二次呈現,為數學化的提升做好鋪墊工作。在黑板上畫好后,小老師開始了展學部分的交流,如下:
生1: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想給你個建議,下次當小先生的時候,要更自信點。
小老師1:謝謝你,我下次會注意的。
我是這樣想的,60÷3=20,我就對應地畫出60、3和20,你們有意見嗎?
生2:我不太同意你的畫法。60÷3表示把60平均分成3份,但你這不是平均分成3份啊?
生3:我本來也是這么畫的,但是現在看到后面的畫法,就有點懷疑了。
小老師3:我也不同意你的畫法,我是這樣畫(如右圖)。
60就在十位上畫6個珠子,用圈把它們平均分成三份,每份
是2個珠子,也就是20。你們有問題嗎?
生4:除以3,你的3在哪?
小老師3:這個問題誰可以回答?
生5:就是3個圈,表示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十,就是圈里的2個珠子。
小老師3:你們還有什么意見嗎?(掌聲通過)
通過這樣一段面向全班的展學交流,學生對“60÷3=20”有了自己的兒童視角的理解與形象表象,是我們從數學的角度進一步提升、概括、數學符號化的前提,是學生真正從兒童視角理解數學的一種有效形式。
開展動態的展學交流,在我們的課堂改革中是最大的亮點,把學生真正推向了課堂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成果、學生的兒童化理解、兒童的思維軌跡,通過語言、動作、成果、演示等途徑展現出來,讓組內的小成果得以展延、得以飽滿、得以充實。盡管剛開始時學生會有點不著邊際、會有點幼稚、會有點扭捏;課堂一開始有點慢、效率有點低,但只要我們堅持,收獲的是學生的個性張揚、學生的自信、學生的質疑問難等基本素養的大力提升。
在展學交流過程中,老師作為一個課堂的傾聽者與思考者:傾聽學生的發言、思考學生的思維水平、思考教師的點撥從哪里入手、學生的迷惑在哪里。培養學生的條理表達、多元表達、自信表達、大膽質疑問難是展學交流的核心目標。
小學課堂由于年齡的特征顯得格外活潑、生動,只要給予一定空間,孩子們的想法就會一個接著一個地冒出來,并逐漸趨于完善。他們學習的過程就是個逐漸趨于完善的過程。但學生思維的寬度畢竟是有限的,在學生充分講學、展示以后,教師要根據數學本質設計一些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對數學的本質進行理解,幫助學生從動作思維向結構思維邁進,實現師生動態交流、師生共同提高。
師:大家好像對這兩種計數器的畫法討論比較熱烈。你現在覺得哪一種畫法更能體現60÷3=20的含義?
生:第二種。
師:為什么?
生:是真的把60平均分成三份了。
師:剛才有同學說60÷3=20,把0遮掉,用6÷3=2,有沒有道理?從這幅圖上,你看到6了嗎?真的是6嗎?
生:十位上有6個珠子。
師:它表示什么?
生:6個十。
師:那這個2呢?
生:2個十。
師:把6個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十,也就是20。(板書:6個十÷3=2個十)
學生關注的只是具體的對象、學生交流的面只停留在具體的每一個例子,而數學學習不僅僅是一個個對象與例子,需要在對象與具體例子的基礎上進行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引領下的師生研學交流,需要在老師問題的啟發下,去把一個個具體的對象變為數學的方法、策略、符號……凸顯數學的本質與課堂中的數學味。
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培養學生“四基”的同時,注重學生各項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培養。畢竟更多的知識獲取是要靠好的學習能力、好的學習習慣的。所以,我們的數學課堂應立足于學生的現實基礎,多進行交流,發展學生的各項學習能力:交流表達能力、認真傾聽能力、思考質疑能力,為學生的后續學習能力打下基礎,這也是我們實行自主合作學習改革的偉大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