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雙甸小學 張德紅
創設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江蘇省如東縣雙甸小學 張德紅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是中小學階段教學的重要目標導向。本文從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實踐出發,結合相關案例提出了通過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數學場景情境、數學想象情境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問題情境;場景情境;想象情境;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有創見的思維,通過思維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同時還能在此基礎上提供一些新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思維成果,它是創新人才的智力結構的核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更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的一種要求。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種實踐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多地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品質、掌握創造性的思維規律、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小學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創設數學情境,通過數學情境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是最好的引導。學生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以發展。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思、去想,激發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情境中,讓學生處于“躍躍欲試”的學習心理狀態,讓學生將自己的學習過程變為一個積極主動的“上下求索”的過程。創造性思維具有創新性,這樣的學習狀態,不僅能讓學生較易地獲得現有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能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發現未掌握的新知識,在這種情境中,學生也容易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見解、新事物。
在教學“小數的性質”課程時,教師首先寫出了這幾組等式:1=1,1=10,1=10=100。按常規思維,1就是等于1,怎么可能等于10、100呢?在老師確認這是正確的時候,學生們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開始興奮起來,在他們感到“驚奇”的同時,也正是激發他們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于是,有學生提出1元=10角=100分,馬上又有學生提出:1米=10分米=100厘米。這時,我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個單位把上面各數表示出來呢?學生們很快得出了“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而這幾個數之間是否相等正是本節課我們要討論的內容。于是教師通過數學問題情境的引導,激發了學生們關于數學問題的興趣,進而引入課堂,開展了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習氛圍上看,能有效構建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對小學生的教學顯得更為有效,對這一階段的學生而言,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奮、沒有壓力的狀態下,他們容易展開思考,萌發創造力。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這樣他們的創造火花就會不斷閃現,進而為課堂教學提供有效的支撐。
關于情境教學的研究認為,情境教學是以生動形象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結為手段。情境教學的設計把場景的設置和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的內容乃至課堂氣氛布置成為“心理場”,以此作用于學生的學習心理,主動對學生的心理行為施加影響。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設法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學習設置一些場景情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讓學生能整體和諧地發展。
例如在開展《小數乘整數》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嘗試設置了這樣一個場景:老師課前找了一張損壞的小桌子,上課時提出誰愿意來當小小的修理工?不少學生自告奮勇愿意試一試。選用多長、多寬的材料呢?再讓學生檢查一下自己的桌子,要不要修理,或者更換一部分材料?如要修理,那么需要多長、多寬的材料呢?通過情境的設置和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測量工具去實際地測一測、量一量,并且順勢提出:如果在測量過程中出現了小數,應該怎么來和整數的數字進行算面積呢?這樣就讓學生不斷經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小數乘整數。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因此動手的過程足以有效牽引學生的思維,小學數學的教學難點是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課堂教學中可以更多地構建情境,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以“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人類運用儲存在大腦中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推斷和設想的一種思維能力。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大腦有四個功能部位:一是感受區,接受外部世界的感覺;二是貯存區,將感受區接受的感覺收集整理起來;三是判斷區,評價收到的新信息;四是想象區,按新的方式將舊信息結合起來。培養想象力,必須要豐富感受區的信息量,善于運用貯存區和判斷區,提升發展想象空間。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一些想象情境。例如“七巧板活動”是我國傳統的一項益智活動,傳統的是通過拼湊各種不同的圖案,在數學教學中還可以用于“面積的計算”。例如在學生知道了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后,可以通過圖形的不同組合推導出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如通過正方形可推出三角形、長方形,再變形為平行四邊形,再變形為梯形等等,通過學生對基本圖形動手拼擺,可以推出圖形面積計算的各種公式:正方形(長方形)=邊長×邊長;平行四邊形=邊長×高;三角形=邊長×高÷2;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不規則形狀的面積還可以通過分割進行計算。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通過想象學會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索的創新精神。
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讓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敢于想象,勇于猜測,提出具有創新性的問題。在教學中要多采用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的教學方法來創設想象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說過:“科學的最高目標是要不斷發現新的東西,因此要想在科學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會用與別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別人忽略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創造性。”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師要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以學為樂,以思為樂,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