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上溪小學 楊文亮
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行之有效
浙江省義烏市上溪小學 楊文亮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彌補個人思維狹窄單一的缺陷,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給每位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增強學習自信心,還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所以,走進課堂,合作學習似乎成了時尚,特別是一些公開課、觀摩課,更少不了合作學習這一重頭戲,但我們也發現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的較多。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只有形式上的小組活動,沒有實質性的合作;小組合作的時間安排不合理,分組不科學;只有個別學生的操作和發言,大多數學生成了旁觀者;同學間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等。那么數學課堂中,如何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呢?
1.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合作學習是為了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給每位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使他們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組內的討論、交流,使他們不斷完善自我。但這一切成立的前提就是: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不等于“坐享其成”,也不是“濫竽充數”,更不是“盲目順從”,每位學生都應該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學習,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毙抡n程的培養目標也是如此。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筆者以為在出現問題后不要急于組織或要求學生討論,應留給他們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等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參與討論,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最佳效果。
2.要培養學生正確交流的習慣
第一,要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見解,就是“說”,就是將自己的觀點通過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讓別人理解。這種“說”的能力包括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組織能力等,這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養成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甚至生活中不斷地為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
第二,要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合作學習中除了要獨立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外,還應具有認真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不僅要讓學生肯聽,更要讓學生會聽,能夠聽懂別人的見解,才能重視并采納他人意見,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第三,要培養善于肯定別人優點,也敢于質疑的習慣。善于肯定別人的優點,敢于質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質,這兩方面有利于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博采眾長,取長補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問題,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第四,要培養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合作學習盡管是小組化學習,人數不多,但也必須在一定的組織紀律約束下進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鬧和爭論。當然,這里所指的紀律約束并不是把學生管死,不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自由,而是通過一定的紀律要求讓學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亂。
3.要培養學生積極實踐的習慣
首先,要培養學生善于動手的習慣。新教材中許多數學知識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動手實踐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利于動手操作實踐,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
其次,要培養學生把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的習慣。教師在指導操作實踐時,必須把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動手必動腦,每操作一步都要與解決的數學問題相聯系,養成良好的實踐習慣。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可組織學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操作后讓學生分析思考,比較兩次分得的結果并用語言敘述出來,接著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結果寫出來:9÷3=3,10÷3=3……1。教師再揭示余數的概念,指導正確的橫式、豎式書寫,這樣每一步操作都與思維聯系起來,使動手操作促進思維的發展。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過不斷的指導、長期的熏陶、相互的探討,不斷的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合作學習是在學生獨立學習,并對所學知識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和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
教學時,首先要將全班人數均衡分成小組,通常4人或6人一組,可以由就近的同學組成小組,也可以按照學生成績劃分小組,學習成績好的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搭配成組,或者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給他們一定的選擇合作伙伴、學習方式的自由權,使他們感受到尊重與信任。學生與自己熟悉或興趣看法相近的同學在一起討論交流,更易于他們主動參與,積極交往,相互促進。分完組后,每個小組應選一人當組長,小組長要選擇組織能力強,學習態度好,樂于幫助人的同學擔任。小組長的任務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組織全組成員一起合作學習:動手操作,開展討論,探究學習方法,完成小組內學習任務。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稍不留神,合作學習就會變成“優等生”挑大梁,“學困生”跑龍套的假合作學習。有的學生思維敏捷,語言表達能力強,課堂變成了他們的“一言堂”,有的學生反應較慢,又羞于開口,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收音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小組活動的主體功能、互動功能,并引入激勵評價機制,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平等競爭、相互協作的良好學習習慣,真正做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是什么內容都適合,不一定每節課都要搞小組合作。所以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進行合作學習也是很重要的,不能泛泛進行。例如,《有多重》教學中,活動前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為每個小組設計一張體重記錄卡,讓小組成員進行明確分工,合理安排組內成員角色,使組內成員進行有序活動?;顒訒r學生明確活動內容及要求,稱出組內成員的體重,并且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在表中表示出來。學生有負責稱的,有負責看體重表的,有負責組織的,有負責記錄的,有負責稱完后統計的。小組活動氣氛熱烈,每個人都有事可做,而且不是獨立的,是相互依靠的一個整體。在合作交流、實踐體驗中,學生學會了相互配合,懂得了要想做好一件事,需要同學之間的合作才能完成,體會到了集體智慧和力量。
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已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品質,作為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己任的現代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組建和選擇恰當的學習材料等方面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