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樵
從吃飯的方式看課堂的運籌
——以《錯過》教學為例
■劉恩樵
常識告訴我們,吃飯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是盛好喂著吃,一種是自己盛著吃,一種是一起做著吃。第一種,只適合嬰孩,孩子長大了,就很不適合用這樣的方式了,否則,不僅孩子本身極不情愿,而且不利于其成長。第二種,孩子有吃的自主性,但是,吃什么還是由他人決定的。第三種,孩子吃的自主性、選擇性與積極性乃至趣味性都得到了體現。
用吃飯的三種方式來審視我三次教學《錯過》的課堂設計,可見三種不同的課堂形態。這是頗有意思的,更是頗有意義的。
【設計】
第一個環節:通讀課文。先由學生自己讀一遍課文,再由我范讀一遍課文。
第二個環節:積累雅詞。我從文中找出17個詞語,比如“憬悟”“顢頇”“貽誤”等,將它們羅列在PPT上,讓學生讀一讀。然后,要求學生參與一個小活動:請以“錯過”為話題,從上面的詞語中任選三個,連綴起來說一段話。
第三個環節:誦讀妙句?!跺e過》一文中,不少句式很有特色,比如長句與短句、反問句與設問句、反復句、整句與散句以及比喻句等,值得誦讀。我將這些典型的句子按照不同類別列舉在PPT上,讓學生來讀一讀。
第四個環節:分類“錯過”。我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給“錯過”分類:大的錯過與小的錯過,沒被意識到的錯過與已被意識到的錯過,可以再遇的錯過與不可再遇的錯過,有意的錯過與無意的錯過。然后,我讓學生結合上面的分類,用下面的句式說一段話進行總結:“按照來分,‘錯過’可分為 。”
第五個環節:梳理《錯過》。我提問學生:“有人分析,本文具有‘清晰的思路,嚴謹的結構’,你們能理解嗎?”學生討論后,給出完整的思路結構:
第1-2節:大小錯過真的不少。(提出問題)
第3-6節:為什么會有錯過呢?(分析問題)
第7-13節:怎樣正確對待錯過?(解決問題)
第14-15節:人生中,錯過小處不要緊,錯過大處要不得。(引申論述)
然后,學生齊讀《錯過》的縮略版文字:
人生的路啊,大大小小的錯過真的不少。
(是什么/提出問題)
細想,可有萬無一失的人生?錯過,一般來說,屬于人生的常態。沒錯過,抓住了;錯過,溜走了。這正是人生的經緯線,見證著我們斑斕多味的存活。(為什么/分析問題)
錯過,即“有所失”,我們要習慣它。錯過,也往往構成另一種得,我們要品味它。(怎么辦/解決問題)
人生中,“錯過”仿佛碧綠的葉片,把一生中“收獲”的七彩鮮花映襯得格外明艷?。ㄒ暾撟C)
第六個環節:回味“錯過”,也是課外作業:“請你們按照下列思路,敘述自己某一次錯過的經歷,并參照文中的闡述分析那一次錯過,以‘那一次錯過’為題說一段話,回味你曾經的那一次錯過?!?/p>
那一次錯過
[開頭]“回顧過去,我也曾有過錯過?!?/p>
[敘述]你曾遇到怎樣的錯過。
[分析]你是如何對待你的錯過的。(可以借用課文里的句子)
[結尾]“學習劉心武的《錯過》,既讓我對那一次錯過有了更深的憬悟,也讓我產生了真切而細微、深入而豐厚的情愫,更讓我學會了如何正確對待‘錯過’。”
【反思】
這一設計的一、二兩個環節意在積累?!跺e過》一文中的詞語運用與句式運用是有特色的,無論是作為語文學習還是作為本文的學習,都不能忽略。對于第三個環節的安排,不少教師不理解或者不認同。我的出發點是:以此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理解“錯過”,為后面梳理文章結構做鋪墊。第四個環節是本課學習的重點,重在理解本文的結構。
實際教學中,由于前面積累環節的內容較多,容易導致后面的重點部分不夠突出。另外,我也在反思給“錯過”分類這一環節,究竟是否非常必要。再如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究竟是什么,要不要給學生明確,也值得反思。
綜上,這樣的教學設計,每一環節的安排都像是事先盛好了飯喂給學生吃,學生只是被動地吃教師喂給他們的飯。這就是典型的保姆式課堂。
那么,是否可以改變這樣盛好喂食的方法呢?
【設計】
第一個環節:通讀兩遍課文。該環節用時大約8分鐘。
第二個環節:用PPT向學生公布研討話題。話題如下:“請收集本文中可積累的詞語。”“本文中有特色的句式有哪些?請分類收集?!薄罢埥Y合課文內容,給‘錯過’分類。”“本文題目叫‘錯過’,作者在本文中想表達什么觀點?”“你能否畫出本文的結構圖?”“請按照下面給出的思路,以‘那一次錯過’為題說一段話,回味你曾經的那一次錯過。(略,同上)”
第三個環節:學生自由組合,自由選擇上述問題中的一個或幾個進行研討。這個環節大約20分鐘。
第四個環節:學生自由就某一話題進行交流,其他學生補充,我適時點撥引導,目標是每個學生都能對每個問題形成基本明確的答案。
【反思】
這一設計既有很大的統一性,即學生必須選擇教師給定的話題開展研究,又有較大的自由度與開放度,即學生選擇哪個話題、選擇多少話題、如何思考與表述話題等,都是自由的。
這樣的設計,教學內容還是第一稿中的內容,就像鍋里還是原來的飯,只是不再是你盛給他且喂給他吃,而是由他自己來盛、自己動手來吃。對于已經不再是嬰孩的孩子來說,這應該是常態。同理,對于我們的課堂而言,學習什么雖然是教師為學生確定好的,但是,這些內容需要他們自己(包括互助)來學。這也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常態。
這就是課堂上的預設與生成問題。教師是有預設的,這個預設,是教師根據課程內容、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學習的需要給出的。這樣的預設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學什么的問題,在怎么學上,也有大致的規定性,即自由選擇問題、自由組織小組、自由討論問題。但是,學生學的情況有很大的生成性。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就是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漸漸形成的。如果說,第一稿的設計偏重于“多扶少放”,那么,第二稿的設計就是“扶扶放放”。這就像是導游帶著游客沿著導游圖上的路線,到了一個景點,講一講這個景點的典故、特點等,然后讓游客自由地走走看看,最后再將他們帶往下一個景點。
對于理想的課堂而言,也許這樣仍然是不夠的,還需要再大膽地放一放。
【設計】
第一個環節:通讀課文。這是必需的環節,就像是做飯一定要有鍋有米一樣。通讀課文,對課文的深度接觸,就是“鍋”與“米”。“巧婦難為無鍋無米之炊。”學生必須通讀課文,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第二個環節:自由選點研討課文。所謂“自由”,就是不論是個人獨立還是多人合作,都是自由的。選點也是自由的,就是學習研討的問題不是像上一設計那樣由我給出,而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產生。
第三個環節:自由展示交流。學生將自己研討的問題的結果自由地表達出來。我組織學生對交流的問題進行討論,并對一些具體問題加以追問、修正、引導等。這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層面。
第四個環節:學生每人用一段文字整理學習《錯過》的感悟與收獲。
【反思】
這樣的教學設計,過程顯得簡約,指向具有非指示性,課堂卻極不簡單。不簡單在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極為充分的落實,這是當下課堂教學改革的趨勢。說實在的,我們不該懷疑學生的能力,更不該遏制學生的自主性。盡管這是常識性的道理,但是,能夠真正落實的教師依然不多。
這樣的課堂呈現的結果,就學習內容而言,也許會有點淺白,且就“選點研討”與“展示交流”的環節流程來看,勢必會有點雜亂,就像自己動手做飯,難免手忙腳亂,難免做得不好,甚至不能吃,但是,就做飯而言,這樣的經歷是非常珍貴的。大伙兒一齊上手,能做啥事做啥事,又相互交流、相互幫助,不僅在做中學,而且能生發很多趣味、很多智慧。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就像學做飯的過程嗎?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廚師,怎么能不親自下廚?哪能總是吃別人做的飯?要學會做飯,就必須自己動手拿刀掌勺;要學會閱讀,就必須在自我閱讀的經歷中跌打滾爬。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課堂中,課堂要素間的關系已經不只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起了網狀而立體的多維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成了學習的“合伙人”。對于做生意而言,合伙就是兩個人或者兩個人以上的群體發揮各自優勢,一同去做一些可以給其帶來經濟利益的事情。對于課堂而言也是如此,教師與不同的學生都在發揮著各自的優勢,使得課堂盡可能大地產生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合伙式課堂不是不需要教師,而是教師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即“平等中的首席”。教師不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狀態放而不管,而是要“組織學生對交流的問題進行討論,并對一些具體問題加以追問、修正、引導等”。其實,教師真正要做的就是這“追問、修正、引導”,而要想做得好,是需要一番修煉的。
從“盛好喂著吃”,到“自己盛著吃”,再到“一起做著吃”,吃飯的三種方式暗含著課堂教學的三種模式,這就是實現從“灌輸式課堂”到“導游式課堂”再到“合伙式課堂”的嬗變。
(作者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現任教于江蘇省昆山市兵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