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實驗教育集團黎明湖校區 潘莉芳
主動建構,設置認知沖突需巧妙
浙江省義烏市實驗教育集團黎明湖校區 潘莉芳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是從未知到已知的一個學習過程。為了增加學生的印象,引起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可以在知識講解中設置一些沖突,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就能引導學生逐漸進入到學習狀態,最終完成知識的建構。
小學數學;認知沖突;主動;建構
小學數學課堂開展中,教師在設置課堂內容的時候,需要將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特點結合起來,并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給學生設置沖突就是一種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方式,通過沖突就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學生的數學水平也能夠逐漸得到提升。
沖突、矛盾、問題是學生思維的促進劑,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進行到活躍狀態。教師在設置沖突的時候,首先需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就更容易發現問題所在,然后積極和教師之間進行交流。
比如在學習“圓”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問學生:“如何對學校禮堂的石柱的橫截面積進行計算?”有的學生說:“量出圓柱的半徑不就能知道面積了嗎?看來只能將石柱鋸斷了。”另一個同學說:“那怎么行,那禮堂不就倒了嗎?”然后針對圓柱截面半徑的測量,學生就激烈討論起來,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很快就找到周長與半徑之間的聯系,通過周長就能計算出半徑,進而能計算出面積。經過思考,學生都跑進禮堂去進行測量、計算。整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中,在自己的親身體驗中完成了知識的建構。
學生在遇到學習沖突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即使學生猜想錯誤,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小學生正處于天馬行空的時期,學生有時會提出一些很奇怪的想法,此時教師不要指責學生,而是要保護學生這種好奇天性。
比如在學習了“圓”這部分內容以后,學生就學完了小學階段所有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此時教師給學生出一道綜合性的題目:“相同周長的長方形、正方形以及圓,請問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為了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教師還將這三個圖形在黑板上畫了出來,讓學生思考。學生以前只對單個圖形的面積進行計算,而這個綜合性的題目需要學生將之前學習的知識都充分利用起來,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學生產生疑惑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根據周長相等這個已知條件,然后用周長分別表示出三個圖形的面積,這樣學生逐漸會恍然大悟,解決好這道問題。
在解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一些解題陷阱,學生遇到這些陷阱的時候就會產生疑惑。但是在識別陷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點又會重新回憶,找到知識點的本質,也能夠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對知識的易錯點進行再次辨析。
比如在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給學生一列數據:63、36、69、123、96、39,讓學生觀察這列數哪些能被3整除,可以看出能整除3的數有哪些特征,學生進行思考以后就猜想:“能被3整除的數的個位數都是3、6、9。”生猜想以后,教師不要急于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給出學生新的一列數據:“3、26、19、23、46、59”,學生看到這列數據之后就會知道剛才的想法是錯誤的,了解教師剛才給的一列數據只是特殊的數據,是給自己設置陷阱。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就調動起來,迫切想要知道究竟怎樣的數據能被3整除,然后教師引出接下來的學習內容的時候,學生都能聚精會神地聽講,自我完成新知識的建構。
在學習過程中,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教師在挑起沖突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利用舊知識對新問題進行解決,在出現錯誤的時候學生就會了解舊的知識已經不能解決一些問題,因此就需要學習新的知識點,這樣就有利于學生接下來的知識學習。
比如在學習“認識比”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有這樣的知識:“比的后項不能為零,如果后項為0,那么比就沒有意義”。在學習該知識點的時候,一些學生就感到很疑惑,學生問教師:“為什么比的后項不能為零,我經常看到球賽中會出現1:0、4:0等這樣的比分,這難道是不正確的嗎?”此時教師就需要讓學生區分“數學上的比”和“比分”這兩個概念,數學上的比要嚴格按照定義來進行判斷,比分則不需要按照數學的要求,而且生活中的確能夠存在1:0這樣的比分。經過這樣解答的過程學生就了解了“數學上的比”和“生活上的比”的區別,避免了認知的錯誤。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不斷設置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能夠處于不斷思索的狀態,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也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思考,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之前學習的“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內容進行回憶,給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例如“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是如何推導的?”“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是如何推導的?”“長方形的周長為什么是長加寬之和乘以2?”“正方形的周長為什么是邊長的4倍?”學生在對這些問題思考以后,教師再提出:“能不能根據長方形的周長推導平行四邊形的周長?”“能不能用正方形的周長推導五邊形、六邊形的周長?”經過這樣一系列的提問過程,學生就會對之前學習中存在的沖突點進行回憶,在理順思路以后就能夠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設置必要的沖突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促進學生主動思考,運用各方面的知識主動完成知識的建構,這還能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1]葛文浩,羅成廣.對小學數學教學中設置認知沖突的認識[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03):243.
[2]王巧英.用好六招,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懸念的設置[A].現代教育教學探索.2012年7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現代教育教學探索,2012:1.
[3]賀紅葉.巧妙“設坎”激活思維[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S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