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校 劉志彪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
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校 劉志彪
為了促進小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思維能力發展,數學教師的教育過程需要針對該時期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有效引導,以情景帶入法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創新思維,并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常見數學問題。本文旨在簡述幾種創新性數學教學方法,引出在小學教學系統中其他科目也應進行創新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習興趣
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只在于對數的四則運算,更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邏輯思維建立,這種思維方式的建立從小學階段就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引導。以往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是為了對接初中數學,抽象地理解就是“為升學而學數學”。經過新體制改革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是通過學習數學,提升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生活價值觀等意識形態上的范疇。有人會說,小學生哪會理解那么多形而上的東西,其實不然,小學時期的兒童雖然沒有建立系統的思維意識,但此時正是為思維意識的建立打下堅實基礎的階段。所以做好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能夠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既然了解了小學階段數學的重要性,就要實施正確的教育方案。如何才能把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灌輸到學生的頭腦思維中,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一味地枯燥灌輸肯定不會得到良好的效果。
結合該時期的學生思維特點,他們更善于“玩”。這里的“玩”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無目的的游戲,而是有針對性的組織活動內容。在“玩”中,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樂趣。具體方式是教師依據每節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設定教學情節,從課堂開始,教師就需要一個情景案例來引入教學主題;課堂過程中,還是要以教學案例組織同學們相互討論,甚至把學生帶入案例角色中,讓學生體驗心態,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課堂結束前,老師還需要引用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串聯本節課的學習要點。這樣的課堂,從頭到尾都像是在做游戲,學生“玩”得越認真,掌握的知識就越牢固。
當然,這樣的教學手段對教師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有針對性的靈活教學手段,能夠掌握不同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調整他們的錯誤思維方式。數學的公式、推理、結果是具有科學嚴謹性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以在以往的教學體制下,一個老師只要教的是同一門課程、同一年級段的課程,他的教學方案肯定只有一套,每每到來都是老生常談、周而復始、不厭其煩。但是改革體制后的教育則發生了“年年改,時時變”的轉變。同是一年級的數學教育,不同學年入學的學生,對情節的投入狀態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老師時刻轉變教學情節,掌握不同年代的兒童對興趣點的投入狀態,這樣的工作開展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同時,對學校的基礎設施配備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創設滿足貼近生活的教學情景會使用到一些教學用具,教學情景發生改變,用具也會發生調整,這些經費的增加雖然較大,但學生受益的效果也是成正比的。
數學知識內容的掌握不代表數學思維體系的建立,知識掌握得好不代表思維建立得全面。小學數學的培養旨在建立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知識的傳授過程只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內容,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情節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的塑造。知識體系的建立是新舊知識交雜重疊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搭建知識網格,理清知識關系,讓學生理解“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縱向思維過程,而橫向思維的發散則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創造多模式結構。這種脈絡性知識體系的建構就是思維塑造的基礎開端。
當學生學會了“怎么做”之后,思維過程就結束了嗎?當然不。事物的發展總是循環而又往復的,也就是說,“怎么做”的下一步依然是“是什么”,這種思維活動的體現就是反思。反思的意義在數學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反思的過程會總結出,建立縱向思維過程時出現了哪些彎路,如何去解這些彎路而回到正確的縱向體系中,以后應該怎樣去避免走那些彎路等等,這種反思的意義是促進學生思維正向遷移的最高效手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個道理。在反思中尋求以后解決方案的最佳途徑,看似是對此次思維過程的反省,實則是為以后思維的防微杜漸。在這種反思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視角地看待數學問題,如果學生能夠在反思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新的解決思路就更好了,那是學生創造性能力提升的最明顯的成果展現,也是在小學數學培養中最高教學目標的實現。
小學時期的數學教育是基礎的四則運算方法,這不僅是以后數學教學的基礎,也是未來走向社會的必備技能,所以小學數學更注重生活中數學意識的應用。“向一個帶有排水口的,體積為20立方米的水池里注水,它的排水量為每分鐘2立方米。當向池中以每分鐘5立方米的水量進行注水時,多長時間可以注滿水池?”這是我們在以往的數學題庫中常見的場景,每每看到這種問題的時候,頭腦中總是反復出現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這個人要做這種無聊的事情?”這樣的題型不在少數,毫無意義可言。當學生面對這種題目時,除了無語就是無趣,然而真當面對現實中的數學題目時卻又想不起來應該怎么計算。這就是因為舊時的數學題目與生活素材相距甚遠,造成學生會做題而不會解決問題。如果出題者可以結合現實生活,將會在無形中建立數學與生活間的關聯性,更能讓學生有興趣、有意識地去關注。所謂義務教育,不是教育知識,而是教育與社會接軌的能力,是教育應對社會時的思維體系。
每個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都是不一樣的,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提高都是一致的。為了學生思維向著正確社會價值觀建立,各類學校都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來進行教育教學。小學時期作為人生正規化教育的初始階段,它承載的社會使命艱巨而偉大。同時,數學思維的培養是人生邏輯思維建立的基礎,只有在小學階段樹立正確的數學思維方式,才有可能在未來促進學生人生軌跡的發展。
[1]王志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9(01).
[2]徐燕剛.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學生學習自我監控能力培養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
[3]韋江.小學數學應用意識培養途徑和方法[J].教育教學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