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城關小學 鄒雪峰
在小學數學中反思教與學,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城關小學 鄒雪峰
小學生學習數學會遇到重重困難,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引導學生自學,學生在濃厚學習興趣的促使下,通過自學逐步提高數學能力。同時,教師應通過多舉措訓練學生的思維,以濃厚的學習氣氛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全面提高數學教學實效。
小學;數學教學;興趣;自學能力
反思就是教師一節課的教學活動后的總結,總結這一節課的經驗與不足,使自己的經驗更豐富,減少失誤,獲取更大的成功。新課程的理念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由一味傳授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究知識,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讓課堂成為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動互學的活動場所,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學習。那么,教師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具有單一性,對思維目標的追求是思維的主要方向,這是小學生的知識體系及日常思維習慣所決定的。發散性思維的顯著標志是思維聯想,聯想的過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這就要求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廣泛地聯系所掌握的知識,多方位地思考。通過這樣的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可達到一定廣度,這就是聯想思維訓練。
例如在教學“游國家森林公園”時,讓學生自己來設計方案。如“一車隊可運游客216人,二車隊可運游客192人,三車隊可運游客240人,今天有420人去蘇州,有187人去黃山,現在二車隊有4輛車,三車隊有5輛車,一車隊有6輛載客36人的客車,請你設計乘車方案。”這道題目,從敘述的事情上看,可以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來分析、解答,既可以安排所有車隊的車都出發,也可以讓學生思考不一定所有的車都出發,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學過程不只是一個單一的知識傳授的環節,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
1.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愛學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興趣是事業成功的前導,也是激發學習熱情,產生內在動力的關鍵。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設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戰性的情景,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夠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擴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學《6、7的加減法》一課時,在課前做個調查:同學們喜歡聽歌嗎?邊說邊請學生聽兒歌《數鴨子》,并提問:大家在這首歌里聽到什么有關數學的知識?學生會說有2、4、6、7、8。“我們還學過哪些數字呢?”學生會說還有1、3、5、9、10。“你們會數嗎?請你們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一數好嗎?”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引入,學生的注意力會很快被吸引到課堂來上來,為這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這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動力,產生了積極的數學情感。
2.開放的課堂,使學生善學
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現代教學理論也認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維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課堂教學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促進學生發展。
如教學《8加幾》的例題“8+9”時,我未作任何暗示,而是先讓學生嘗試著做。一般學生按照8加幾的計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維活躍的學生卻打破了“看到8,想到2”的思維定式,認為8比9小,分8比較簡便,于是他們把8分成1和7,9加1得10,10再加7得17。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受教師“先入為主”的觀念制約,占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享有廣闊的思維空間,不時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又如這課的“想想做做”第一題,我出示了一張卡片讓學生分別算出得數,然后觀察異同,得出上面一排的2和4合起來就是下面算式中的6,于是學生們就知道計算8+6時,6要分成2和4,然后我讓學生猜一猜卡片下面的算式是什么?通過猜想,引導學生發現學習、探究學習,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積極地引導學生投入到對規律的探索活動中。在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贊賞學生獨特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有了充分的發展空間。
3.交流互評,使學生會學
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創新有時是一種群體活動,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應當讓學生集體學習,充分交流、相互合作。交流合作學習是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老師要鼓勵學生自我反饋和評價,開展同學間的互相評價。如:“這位同學的回答符合要求嗎?”“這些答案中誰的答案最合理呢?”……通過互相評價和反饋,學生學會了評價別人,也更學會了評價自己,因為學生在評價別人時,必須自己先做出判斷,發現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錯在哪里,在評價過程中學生由學會轉為會學。例如:在教學加法算式6+6+6+6+4時,要求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大部分學生寫出:(1)6×4+4 ;(2)6×5-2。出乎我意料的是一個同學卻寫出了7×4。我立即表揚了他,部分同學馬上反對。于是,我馬上讓他們進行小組討論,這樣許多同學不知不覺地參與到了評論之中,此時課堂氣氛極其高漲,我適時引導學生評價這幾個算式,哪個算式是正確的?哪個最簡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與交流,由學生唱主角,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減輕心理壓力,丟棄羞怯心理,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暢所欲言,打開思維的大門,相互交流、合作共進,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總之,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取知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是強烈的,學生主動發展的潛能是巨大的,學生的自主能力需要培養與提高。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重點,以促進學生智能為核心,就能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質,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