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第三小學 丁 媛
拓展課程建設 提升小學生課堂參與度
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第三小學 丁 媛
學生的課堂參與主要是指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不斷地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課堂上師生互動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教師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及時地反饋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對小學生而言,其身體和智力均處在發育階段,教師的指導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參與程度。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可以從遷移類問題、應用類問題和分析類問題三個方面分析其課堂參與性。
“應用”最常見的兩種解釋:一種是用作動詞“使用”,比如應用科學技術去解決問題;另一種是用作形容詞,形容直接用于生活或生產的,比如應用性知識。在學校教育中,應用是指能將學習材料用于新的具體情境,包括原則、方法、技巧、規律的拓展,代表較高水平的學習成果。應用需要建立在對基本知識、方法、規律掌握的基礎上。數學中很多的記憶類、遷移類和解釋類知識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用知識做準備的。有人認為數學是工具性科學,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利用它去解決問題的。數學學科是學校教育中學生的必修基礎性學科,數學知識應用是師生互動過程中實現數學知識育人價值的一個主要載體。數學學科知識的育人價值始終會影響著學生的一生,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也非常強調數學知識的應用,小學數學教師也非常重視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課堂中小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情景如下:
【教學片段1】
師:原來有5個蘋果,被小胖吃掉了1 個,又被小巧吃掉2 個,現在還剩下幾個蘋果?你的算式是什么?(這類問題屬于小學數學課上教師提問的應用類問題)
生:我的算式是5-1-2=2(個)。
師:很好!請坐。
【教學片段2】
師:這道算式你是怎么做出來的?(這個問題屬于教師課堂問題中的應用類問題)
生:我是想出來。
師:你是怎么想出來的?(教師在原有的問題上進行追問)
生:因為1 和7 組成8。
師:很好!
上述中的小學生能夠給應用題列出數學算式屬于應用類問題;教師通過追問的形式,讓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數字分拆知識來解決當時的問題,因為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已經學過8 可以分成1 和7、1 和7 組成8 等相關知識,這里只是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當前問題。在本文中,像上述兩個問題或與之相類似的問題都稱之為應用類問題。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經驗的結晶,也是人類實踐的結果。學科知識是學生實現生命成長的資源。數學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現在科學技術的基礎,即數學知識具有工具性的作用,之所以稱之為工具,主要是因為它具有應用的價值。數學教師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一種知識的應用能力。在小學的數學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提供一些應用性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對學生能力的形成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處在小學階段的兒童能夠憑借具體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但這個階段兒童思維仍需要具體的事物支持,還不能夠很順利地進行抽象思維。而抽象思維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時就需要對處在此年齡階段的兒童以適當的外部刺激,使其逐漸形成抽象思維。小學階段的兒童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接受學校教育,能夠根據每個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給每個學生提供適當刺激的就是學校的專業人員——教師。而通過學生回答分析類問題最能看出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水平,因為分析類問題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通過復雜的現象來看其背后最本質的特征。如果小學生能夠很好地處理這類問題,從一定程度上說,他的抽象邏輯思維已經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教師也就是從學生課堂回答問題類型來判斷學生的思維發展程度。由于小學生和中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有所差異,所以小學生課堂上回答的分析類問題與中學生課堂上回答的分析類問題也有所不同。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數學課上回答的分析類問題具體形式如下:
【教學片段3】
師:小朋友看看我們黑板上的這道算式題:10-( )=8-2= ( )-1=5+( )=6+( )。和以前學過的數學算式相比,你們有什么新發現嗎?仔細想想看,有想法就可以舉手起來回答。(這是一道需要學生經過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結果的分析類問題)
生:和我們以前學過的算式相比較長。
師:很好!請坐,哪位同學能來解釋一下:這道題目和我們以前學過的算式相比很長,具體體現在哪里?(解決分析類問題的步驟一:需要先分析什么)
生:有“+”、“-”、“=”,而且都不止一個,這樣就會很長!
師:你有一雙聰明的大眼睛,從數學運算符號的個數來講這道題目很長。好的,請坐!下面誰來告訴大家,這么長的一道題目總共有幾道算式?(解決分析類問題的步驟二)
生:這道題目總共有五道算式。分別是:10-( )=?、8-2=?、( )-1=?、 5+( )=?、6+( )=?。
師:很好。你真棒!接下來老師問的題目就有難度了,需要小朋友認真思考才能回答出來!問題是:這五道算式是什么關系?(解決分析類問題的步驟三)
師:(連續叫到好幾位同學都沒有回答出來)既然你們都不知道,那么我請一位同學把題目讀讀,其余同學還是繼續思考“這五道算式到底是怎樣的關系”。
生:10 減幾等于8-2 等于幾減1,又等于5 加幾,最后等于6加幾?
師:題目你們讀完了,誰能告訴我這五道題目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
生:這五道算式的結果都等于6。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解決分析類問題的步驟四)
生:因為8-2=6,這幾個算式又是連等的。
師:你真棒!是的,這五道算式的結果都等于6。全班表揚他!
全班:XX 你真棒!
師:這道題中五道算式的關系是等于關系。那么誰能告訴大家:這道題解題的突破口在哪里?為什么?(解決分析類問題的步驟五)
生:這道題的解題突破口在8-2=?因為在這五道算式中只有8-2=?的結果能夠算出來,即6,其他算式都不可以!
師:你分析得真好!
上述小學數學課上,教師提問的分析類問題主要特征有:第一,需要學生經過深度思考才能回答的,不是直接可以說出答案的。第二,回答分析類問題至少有三個以上步驟才能完成。即針對一個分析類問題,至少有三個以上的小問題需要回答。第三,需要學生把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本文中與上述問題一樣或者與之相類似的問題都屬于分析類問題。分析是一種在人腦中進行的思維活動,思維具有內隱性,人類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將其思維外顯化。教師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來判斷學生的思維水平達到何種程度,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一個首要的任務就是找準學生思維水平的生長點,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一些適當的外部刺激,使其思維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在小學課堂上,教師適當提一些分析類的問題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總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參與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提高其思維發展水平的基本條件,是提高學生成績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