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柏廬實驗小學 許田芬
為有效學習打開一扇“窗”
江蘇省昆山柏廬實驗小學 許田芬
在新課程理念下,有效的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發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樂學、勤學、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如可以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策略——化難為易,化難為易,它能讓學生學得多、學得快。我們還可以通過表演、演示、操作等動作使之形象化。在《圓的認識》一課中,筆者力求通過豐富的教學情境創設和各類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掌握圓的知識,并將其內化、吸收,使所學知識得到真正的運用和回歸。
《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節課的學習無論是開始提出問題,還是結尾解決問題,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片段:
師:想象一下,如果車輪做成方形會怎樣?如果車輪做成橢圓形呢?
師:為什么有了圓形車輪,車子還是開得不平穩呢?
源于生活的實際問題會讓學生倍感自然,富有情感的問題情境往往對學生具有磁性般的吸引力,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本課中,我利用正方形、橢圓形車輪的車子開動的畫面,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體會到車輪做成圓形的原因和合理性,把同學們平日里常見的生活現象演變成一個數學問題,由大家去研究和發現。
布魯納曾說:“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全過程,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使他們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提供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要留給他們充足的探索時間和空間,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1.在對比分析中探究
片段:
老師是比賽一方,兩位同學是比賽另一方,其他同學是裁判,同學們宣布比賽開始,老師利用釘子和一根不可以拉伸的繩畫成了圓,學生利用釘子和一根可以拉伸(即有彈力)的繩子沒有畫成圓。
提問:你們怎么沒有把圓畫好?
在畫圓的過程中,“定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這里我采用了趣味性的活動,利用兩個不同的釘繩工具來比賽畫圓,使學生意識到畫圓首先要固定半徑的長度,這樣的教學形式又一次深深地在孩子心里打下了烙印,令孩子難忘。學生深刻的失敗體驗,與講10遍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的作用是無法比擬的。
2.在并肩合作中探究
葉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學生的這種處理知識的能力,要由教師提供機會來培養。在設計教學環節中,我都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間和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片段:
出示一枚一圓硬幣。
師:這枚硬幣的直徑在哪里?有多長?同桌商量一下,怎樣測量比較合適?
這里強調了數學教學是一種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活動,數學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它應當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和交流的機會。學生的活動應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應通過活動掌握基礎知識,通過活動去探究知識和提高探究能力。
3.在猜想創造中探究
數學猜想是一種數學想象,是人的思維在探索數學規律和本質時的一種策略,是建立在已有事實和經驗基礎上的一種合理推理。學生在猜想過程中,思維會有很大的跳躍性,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能獲得數學發展的機會,能鍛煉數學思維。我們鼓勵學生提出大膽猜想,發表獨到的見解,但是猜測以后,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探究,讓自己的猜測得到驗證,從而培養一種猜想的意識和分析的能力。
片段:
師:我們認為在圓里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也相等。這只是大家的猜測,你有什么辦法驗證你們的猜想嗎?請自己試一試,然后匯報。
師:你發現了什么?
這個環節通過學生的猜測和動手探究,加強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勇于開拓的精神。教師在教學中要找準學生知識的生長點,多引導學生模擬科學家的思維,大膽猜想,嚴格論證,引導學生從數學猜想走向數學發現,將學生帶入學習和研究數學的領域中去。
動手操作、觀察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學生通過這些數學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經驗。老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操作、實踐的機會。
片段:
這個用圓形物體畫出的圓的圓心在哪里?你有什么辦法找到它?(出示)
說明:對折后形成的折痕我們把它稱作——直徑。
心理學實踐證明:思維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依靠動手操作,我在引導學生認識圓各部分名稱、畫圓、猜想圓的特征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在活動中主動構建數學模型,形成知識結構。
《課程標準》中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我的課基于此理念設計,讓數學回歸生活,讓學生都獲得發展。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片段:
師:同學們想一起到操場上站成圓形玩套圈游戲嗎?怎么畫這么大的一個圓形呢?
除了以上環節,在鞏固的過程中,我還設計了車輪、硬幣等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思考辦法的過程中意識到,有一些問題我們只用一般方法是解決不了的,我們可以用實際驗證的方法來解決,還可以用我們的生活經驗來判斷。
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在數學教學中找準學生的學習最近發展區,把熟悉、親近的生活數學帶進學生視野,帶進課堂,為學生有效學習打開一扇“窗戶”,讓數學課堂真正地“活”起來,讓學生把學會的知識“回歸”到實際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