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評教作為諸多學校普遍采用的評價方式,在學生是否具有公正的評價能力和可信度上,存在較大爭議。為了提高學生評教的信度和效度,應正確認識學生評價工作,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正確處理評教的結果。
【關鍵詞】學生評教;信度;教學相長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45-0074-02
【作者簡介】蔡子鳴,江蘇省江陰市利港中學(江蘇江陰,214400)副校長,高級教師。
隨著教育民主化的推進和新型師生關系的發展,學生評教已成為很多學校普遍采用的評價方式。
一、學生是否具有公正的評價能力
在實踐中,教師對學生評教能力的質疑也很多,不少教師,尤其是評教分數相對較低的教師認為,學生對教育教學效果的評價會隨著班風、學生求學欲,以及教師對學生紀律要求等發生變化。此類問題的存在,對學生評教的負面影響很大,它使得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不但起不到改善教學質量的作用,反而可能會導致課堂教學質量的下降。
那么學生是否具有公正評價的能力呢?
一方面,學生具備公正評價教師的意愿和一定的能力。客觀地說,少數學生在評教過程中確實會出現一些不良心態,如:勢利心理,學生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來評價教師;兒戲心理,學生把評教當成兒戲,隨意給教師打分;任性心理,學生完全從個人喜好的角度來給教師打分;報復心理,學生給批評過自己的教師打低分,以此報復等等。但是,實踐證明,這類學生只是少數,并不像部分教師認為的“大部分學生”都是這樣。
另一方面,評價指標的設定上要積極,對學生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在很多方面都還不是太成熟,而我們如果在評價指標上大都盯著教師的問題,像上課有沒有拖堂和遲到,對學生有沒有體罰和變相體罰,穿著打扮是不是奇裝異服或濃妝艷抹等。把諸如此類的問題交給學生評判,就很是讓教師們郁悶。雖然管理者把問題弄清楚了,但是問題并沒有解決,這樣的評價思維其實給了學生不良的教育暗示,讓他們天天盯著老師的“腳后跟”,養成樂于尋找別人毛病的習慣。這不是我們的教育方向。
二、學生評教是否具有很大的可信度
筆者在與教師的座談會上以及日常交流中發現,相當一部分教師不贊同在教學考核中將學生評教數據作為主要依據。贊成者認為,以學生評教為主的評價方式在促進教師改善教學、加大投入、提高教學水平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正面引導作用;反對者則認為,學生評教結果的反饋方式的簡單化,不利于激發教師持續地加大教學投入、不斷創新進取。管理者一般熱衷于測評分排序,關注處于兩端的教師,大多數處于兩端之間的教師,雖然得不到獎勵卻也不會遭到處罰,即使長期成績平平也相安無事,對教師整體激勵的“輻射”效應逐年遞減。
那么學生評教的數據是否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呢?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其評估主體可以是學生、同行、專家、管理人員以及教師本人自評等,其中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具有其他主體不可替代的地位。原因有三:一是學生全程參與教師教學,對教師教學全過程非常了解;二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作用對象是學生,教學質量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學生知識與能力上所發生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學生自己感受最深刻;三是學生人數相對其他評價主體要多,其樣本數量符合統計條件,統計與測量學認為,對于小樣本問題,要求做出統計量的精確分布是十分困難的,而對大樣本問題來說,卻能輕而易舉地做到,一般認為,樣本數達到30以上,就被認為是大樣本問題,在以上這些評教主體中,其他人員要達30人以上,難度可想而知,而對于學生來說卻不成問題。因此,學生評教的數據具有其他主體評價無法替代的作用,也是教育民主的進步。當然,許多教師對學生評教如此“感冒”,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不習慣與學生平等交流。
三、怎樣才能提高學生評教的信度和效度
首先,正確認識學生評教工作。爭議這么大,我們不禁反思,學生評教的出發點是什么?教學是一種高度專業化又充滿個性化和創造性的培養人的活動,教師的工作動機主要源于內在激勵,所以,學生評教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獎懲或劃分等級,而在于通過評價形成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形成公平的競爭環境,以調動師生自覺自愿地致力于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性。
那么學生評教是不是起到了促進教師行為改進的作用呢?很明顯。不止一個教師講,以前從來沒有從某個角度想問題,學生評教讓自己更關注學生的感受了。學生感受不好,再有用的學問,也很難接受或干脆不愿接受,這點當教師的一定要知道。學校通過向教師反饋學生的評教信息,讓教師及時了解自己的課程及教學的優點、不足,促進教師不斷改善課程教學,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
但是還要注意到學生評價教學質量的作用是有限的。一是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需要多個評價主體從多方面來評價,最終形成一個評價結果,而學生的評價只是一個方面的信息,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學生的評價能力是有限的。從總體上看,在教學中,學生與教師相比,仍然處于一個被引導的地位,其能力、水平、知識都遜色于教師,因此,既要相信學生的評價能力,又要看到學生評價能力的有限性。
其次,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學校在設計學生評價教師的指標體系時,先列出確實能代表教師職業特點的要素作為評價指標,包括“我的教師幽默風趣,和藹可親”“在教師的指導下,我學到了很多分析問題的方法”“教師既能發現我的優點,又能指出我的問題”“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了我”等,然后由學生在指標下為每位教師打分。匯總學生的評價結果后,學校只為每一個指標確定等級,而不將各項指標等級相加取平均,因為不同的指標就像高山和大海一樣要獨立去看,讓每位教師都十分清楚自己在哪一個指標上得到了學生的愛戴和敬佩,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可,還有哪些方面需要繼續改進。評價給出的信號清楚明白,教師的職業成就感油然而生,發展方向也了然于心。
再次,正確處理學生評教的結果。學生評價結果的處理,既要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又要維護教師的自尊,不能隨便公開。對于學生評價很好的教師,可以公開表揚并獎勵;對于總體上評價較好、但在某些方面存在這樣或那樣問題的教師,這是主要群體,只要單獨通知教師本人就可以了,督促其改正或提高,不必公開。這樣,教師的心理就不會受到傷害,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學生的意見上,以平靜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條誠懇的意見。評價結果的處理要體現人性化,善于保護教師和學生的責任心、積極性。
實踐中的教訓告訴我們,管理者天天盯著問題,問題就會越來越多,而天天發現閃光點,則組織里的亮點更顯光彩。學生評教落腳點應該是為了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有助于教師發展,這是學生評教的根本目的。教師大都希望他們的工作更加有效,比起只收到一份判定他們工作等級的報告,提出改進教學和促進發展的要求與目標是教師們更愿意接受的結果。因此,在處理學生評教結果時,應注重促進教師改進教學與他們的專業發展,讓學生評教與教師教學相長,促進教與學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