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小學 樊連燕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
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小學 樊連燕
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重灌輸輕探究,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得不到發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開放的、適合主動發展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本文主要闡述了探究教學的流程以及探究教學的思考。
小學數學;探究;策略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應致力于改變過分依賴教材,過分強調接受學習的現狀,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質疑、探究、實踐中獲得真知。而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墨守成規,對學生施加超負荷的壓力,學生淪為被動學習的機器,獨立思考的精神逐步缺失,創造力被扼殺。部分教師擔心學生探究時間過長,會完不成預定的任務,部分教師擔心秩序變得混亂,局面會難以控制。小學生具有好奇、多問的特點,教師要順應兒童天性,在學生急于了解事物的奧妙時,不能簡單地將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要相信他們的認知潛能,鼓勵他們大膽探索,在實驗、猜測、推理中實現“再創造”的過程。
1.創設情境
問題是探索活動的開始,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習內容與學生求知之間制造不平衡,引發學生的“沖動”,進入好奇、渴望、急不可耐地解決問題的狀態。
(1)創設趣味情境
教師創設故事、猜謎、競賽、角色扮演等情境,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好奇,讓他們在興致盎然中思考、回味,會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在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的教學中,教者以謎語導入,學生對“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給他脫一件”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就會滿懷激情地投入新知的學習。
(2)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師要利用數學與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找到可以接受的“原型”。生活情境的創設,有利于讓學生產生好奇心,產生急于探索的欲望。如在《圓的認識》的教學中,教者以多媒體呈現在馬路上飛馳的汽車、摩托車等,它們的車輪都是圓形的,接著提出問題:“怎么車輪都是圓的?如果將車輪換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橢圓形等,會出現什么情況?”并以動畫演示車子顛簸的情形,“看到剛才的畫面,你有什么想法?”教者創設生活情境,將學生置于現實的生活之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提出問題,給學生留有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嘗試探索,嘗試解決問題。
(3)制造懸疑情境
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利用學生舊知識無法解決新問題的矛盾,有意識地制造“不協調”,提出問題,讓學生形成認知沖突,產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學習《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內容時,教者提出問題:“從6月1日起,小明爸爸每4天休息一天,媽媽每6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媽媽都休息了,全家就去黃海森林公園玩,那么最早到6月幾日,全家才能一起去公園?”
(4)創造開放情境
問題設計要具有開放性,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猜想、探索、發現,在多層次的探究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如在解決“租車方案”問題時,教者創設情境:“學校準備去秋游,組織學生去公園玩,輔導員要做租車的準備。現知道大客車限載42人,每天車費1000元,中巴車限載24人,每天車費600元,現有教師28人,學生202人,你想如何租車?”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見解,有的想租大客車,也有的想租中巴車,還有的學生從經濟的角度考慮,既租大客車,也租中巴車。
2.探究問題
有了問題,學生才會去努力尋求答案,去嘗試解決問題。學生的探究既有個體的獨立思考,也有小組的合作交流、全班的爭論。學生只有經過爭論,才能產生思維的碰撞,才能激活思維、內化知識。但個體的獨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礎,學生未作思考,討論也就不可能深入,思維也無法得到發展。
(1)個體獨立思考
當學習任務較為簡單時,學生可以通過個人的努力,獨自完成探究任務,獲得數學知識,體驗數學學習方法,有助于增強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如在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的內容時,教者提出問題:“學校的微機房面積是76平方米,用邊長為0.8米的正方形地板磚鋪地,100塊夠嗎?”教者呈現問題后,學生經過幾分鐘的獨立思考,產生了多種不同的解法:有學生運用了連乘:0.8×0.8×100=64(平方米),64平方米<76平方米,所以100塊不夠,也有學生用了除法:76÷100=0.76(平方米),0.8×0.8=0.64(平方米),0.76平方米>0.64平方米,所以100塊不夠,還有學生直接用76÷(0.8×0.8)≈119(塊),119塊>100塊,所以100塊不夠。教師要充分地相信學生,給他們留有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讓他們主動發現問題,實現自我矯正。
(2)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在小組內展示思維過程,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共同揭示數學規律,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合作學習有助于集思廣益,讓學生的討論更加深入,獲得的結論更趨于準確。如在學習《圓的面積》內容時,學生通過剪、拼的方法探究圓的面積,以小組為單位,將圓的面積轉化為學過的圖形面積進行探究。學生先將圓分成4等份,再進行拼接,接著再將圓8等份、16等份,拼接成的圖形已經接近平行四邊形了,再分成32等份、64等份、128等分,圖形已經接近長方形了。最后通過求長方形面積的方法求出圓的面積:S=ah=c/2×r=2πr/2×r=πr2。也有小組將圓轉化為三角形、梯形等進行研究的,也能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3.概括結論
教師根據小組的討論結果,組織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將知識進行內化、延展。不同小組表述的方式不同,教師要予以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用準確、精煉的語言概括結論。
探究內容的選擇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激活學生的思維;內容的選擇要適合學生再創造,能引發學生的豐富猜想,讓他們探索出多樣的解決方法;內容的選擇要有利于學生的實踐與交流,讓學生在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中積累經驗,產生感悟,獲得結論。
總之,在小學數學探究教學中,教師要著眼于教材,精心選擇學習材料,激發學生創新熱情;要著眼于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要著眼于學生,激發學習潛能,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要著眼于過程,要由扶到放,適度指導,讓學生在探究中有所收獲。
[1]陳亮,朱德全.數學探究教學的實施策略[J].數學教育學報,2003.
[2]徐彥輝.數學探究的教育價值[J].學科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