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仙下中學 劉小亮
中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仙下中學 劉小亮
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深入,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成為教學關注的重點,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應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引導其樹立正確人生觀,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學數學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統一的特點,為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提供了便利條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簡要概述了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并探討了有效滲透的措施,以期能為優化素質教育提供借鑒經驗。
中學數學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現階段,國家重視發展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日漸成為中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基礎學科教學是保證健康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舉措,因此教師應結合各學科特點,在具體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數學學科特點鮮明,能夠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審美情緒,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了便利條件。
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較高,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第一,中學數學教學內容蘊含豐富的條理精神,在具體教學中會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教師可利用具體內容指導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而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礎保障;第二,數學教育實踐性較強,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實踐教學活動,以此為學生提供感知和體驗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自身的心理狀態和情感變化;第三,數學教學內容包含豐富的理性因素,為了獲取這些知識,學生的心理體驗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且優秀的素材也會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心理品質。
1.挖掘素材內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品質
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豐富的素材,并且很多素材均蘊含明顯的心理要素,基于此,教師可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要求,有效挖掘素材內涵,讓學生與素材文本直接進行對話,進而在學習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例如在《解方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制作了小視頻,要求學生認真觀看視頻,記錄視頻中提到的解方程的相關知識。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頭腦風暴,同時播放節奏鮮明的音樂,要求學生跟著節奏發言,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想象氛圍,等到學生全部發言之后,教師引入內容,并重點講解,通過上述教學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感知方法具有的操作性,并將其遷移到人身上,幫助學生樹立健全人格。
2.重視分析性,夯實心理健康教育基礎
運用是中學數學教學重點,教師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重視分析,以此陶冶學生情懷,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此保證學生心理處于健康狀態。以不同的性格特質為切入點講解重點語句,要求學生對比其中蘊含的不同情感,同時教師分配人物角色,要求學生進行情景表演,學生務必充分表達主人公的情感。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情感的微妙變化過程,加深對重點的理解,并增強自身情感體驗,為自身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創造良好環境。
3.設置總結環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且漫長的過程,每一個素材的使用,每個教學活動的設置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完善具體教學活動的同時,教師應注重總結提升,通過對教學活動或教學內容的總結,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情緒變化,并提升自身判斷是非的能力。以《函數》為例,教師在教學最后設置了探討交流環節,為學生設置了如下問題:你想對同學說些什么?其中敢于發現自身缺點、謙虛和誠懇是學生提到最多的優點,這些優點也是中學生需要學習與養成的,基于此,在總結討論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升華,進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中學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不僅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學習,同時使學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與態度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所以,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日漸成為中學教育教學的重點,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基礎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引導其形成健全人格。其中數學學科自身特點鮮明,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優勢顯著,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深入挖掘素材內涵,注重方法的引導,并開展有效的總結活動,以此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便利條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陳嫻.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讀寫算:教師版,2016(28):20-20.
[2]溫文霞.如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學周刊:教育版,2015(1):90-90.
[3]鄒紫琰.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學科學:教師版,2016(7):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