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學 潘志勝
淺析高三數學總復習中的引導探究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學 潘志勝
高三學生處于學習能力完備的關鍵時期,面對數學這種提升難度較大的學科,有效地進行復習就成為制勝的法寶。由于地區教學上的差異性,各高校針對高三學生所開設的復習課類型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從引導探究的設計以及開展探究性學習對高三數學的實用性等兩方面論述探究性學習在高三教學復習中的合理運用,從而對高三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規劃,減輕學習壓力與負擔,幫助學生構建牢固完整的數學知識網絡體系,提升復習效率,打造一個良好的備戰后盾。
數學教學;復習方式;探究性;高三學生
孔子有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質疑在學習中扮演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推進,探究性學習成為各大高校普遍應用于高三學生身上的一種良性學習方式。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思維性較強的基礎性學科,在其教學過程中,學好數學僅僅依賴教師的知識傳授是遠遠不夠的,這時我們就需要學生去自主發展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考質疑能力。針對高三學生,在數學總復習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培養嚴謹周密的思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將學生從被動接受者的學習鏈終端轉移到自我鏈接求與知的位置上,對高三學生的復習開展具有十分有效的幫助。
隨著高三課程進度邁入復習時期,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應當根據時下特點進行相應調整,復習階段同新課教學方式不同,后者講究知識的廣泛吸納與融合運用能力,而前者則是將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歸納整理,挖掘探究深層次的隱藏點,然而大部分學生難以通過二次過濾,達到自我質疑、自我探索,由此便給教師的引導探究設計帶來一定的難度。同時,學生通過高中三年的系統學習,自身意識層已經形成較為完備、全面的知識體系,具備了一定的良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將石填水,復又以沙”,人的學習潛能是永無止境的,在學生當前階段自身能力逐漸趨于飽和的狀態下,教師應當合理引導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探究學習。提高對專題復習課所運用素材的甄選與掌控力,避免重復素材的多次運用。講究素材組合方式靈活多變,不斷創新,重視學生提出的質疑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激發學生自身的求新欲望,合理調整問題的難易程度,追求具有思維價值的提問。
在老師利用課堂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引導探究下,學生會陷入一個對知和不知之間的重復循環,通過對問題產生到自我探究解決的過程,思維逐漸變得具有條理性,開始對零散知識進行主動架構,隨著知識點不斷充實深化,學生會自主形成一個大體模糊的知識框架結構,此時,教師應當對學生生成的架構進一步清晰化、深度化,將課本分門別類的單元知識不斷穿插延伸,前面學過的知識在后續學習中引用重提、歸納對比,緊密知識間的聯系、嵌合。讓學生融會貫通,將內在知識轉化為解決同類,甚至新問題的能力。如數列、解析幾何以及各類函數之間都有知識點相互通用的關系,復習時教師應該準備一些特殊案例,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結合前后兩部分知識將分散的知識系統化,建立一個完整全面的知識架構。
使用學生課后問題以及試卷、平時作業上的錯誤點,將課堂時間有針對性地集中到具有價值意義的問題上,提高學習效能,節省有限的復習時間。教師在分析學生錯題原因時,需要了解學生本人對待此題的思維方式與過程,找出學生在數學知識理解概念及解題方式之上的錯誤點或偏差,這樣進行糾正教學時才能一擊中的。學生對知識點產生疑問,學生的疑難往往是由于理解不夠透徹,經過教師的引導進行探究,追本逐源,從根本上得出結論,找出癥結所在,這是一種有效的糾錯方法,避免了錯誤的再次發生。
高三學生進行復習活動時往往會采用題海模式,以大量習題刷新學生對題型的印象力,導致學生思維定式的形成,往往只會做一種類型的題,高考題目進行細微變換時,學生就會無法適從,陌生感更加強烈,另一方面,學生養成復制、定向思維,創造力將會削弱,難以適應新時期人才的需求。教師在設計課程時需要運用開放題進行引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靈活性、變通性思維,對同一數學題做到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的程度,不僅能使高三師生擺脫題海模式,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運用新課程理念,使學生充分融入教師創造的問題情境,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進行探究學習,不僅可以深化學生自身的思維程度,還可以使課題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可以使單向知識轉化為實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實踐,積極進行探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引導探究性思維,就能為沖擊高考大關打下一個堅實有力的基礎,讓高考復習變得更加科學化,充分發揮其自身的效能,為更多學子提供有效幫助。
[1]鄧小榮.高中數學的體驗教學方法[J].高中數學教與學,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3.
[2]王綏東,顏長安.新課程下的高中數學學習策略[J].中學數學雜志(高中),2005(4):10-13.
book=5,eboo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