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匯龍小學 黃藍菁
扎實運算能力 提升核心素養
——例談基于4+X理念計算教學新授課型的教學模式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匯龍小學 黃藍菁
基于4+x理念,在計算教學新授課堂中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感悟基本方法,養成基本習慣,訓練基本思維,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筆者推介了學科研究成果:計算教學新授課型的教學模式,結合具體課例,簡單論述教學模式的各個環節。
4+X理念;計算教學;新授課型;教學模式
2011版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運算能力”是數學課程內容十個核心概念之一。計算教學對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有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計算教學中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感悟基本方法,養成基本習慣,訓練基本思維,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我和我的學科團隊立足課堂教學,通過研究小學各年級的計算新授課例,初步探索計算教學新授課型的教學模式。
科學合理地“溫故”,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知識積累,發揮遷移的正能量,培養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能力。
以《9加幾》為例,由兩組練習拉開課堂教學的帷幕。
拆數練習:5=( )+( ); 7=( )+( )。
10加幾的口算練習。
這兩個題組是“9加幾”的知識生長點,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夯實知識基礎,啟發方法遷移,提高孩子們的潛在發展水平。
生活與數學是密不可分的,抽象的數學只有和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知識,才能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
《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中,教材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小朋友使用彩筆,每盒彩筆12支,3盒一共多少支?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事理清晰,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連加12+12+12=36;口算乘法12×3=36,還可以用筆算乘法計算出結果,從而引出新知。算法多樣化的本質,是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構建”,在合作交流中分享成果。引導孩子整理、比較多樣算法,幫助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聯系,建構知識網絡。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課程標準倡導的課堂教學改革重要理念之一。仍以《筆算乘法》為例,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共同經歷了豎式形成的過程。學生一邊擺小棒,一邊口述擺小棒的方法過程,老師同時用豎式來記錄每一步的操作過程。將動作表征轉化為語言表征,再轉化為符號表征。學生在完成這兩次轉換的同時,理解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感悟了算法。
計算教學中,算理解決“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提供正確的思維方式是計算的依據,保證計算的合理性;算法則解決“怎么算”的問題:提供快捷的操作方法,提高計算的速度,保證計算的規范性。二者相輔相成。
運算能力的提高,是算理內化、算法習得的過程。巧妙設計練習題組,體現練習的針對性、層次性、綜合性。
1.模仿練習
在完成“9加幾”的分牛奶的例題教學后,設計一個分礦泉水的模仿性練習,通過再現相似的算理算法,強化理解,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尤為需要。
2.專項練習
大多數的專項訓練,是針對新授內容的重難點設計的。《筆算小數乘法》新授課中,設計給豎式的積添上小數點的專項練習,有效突破了本課時的難點——積的小數點定位。
3.辨析練習
小學數學各年級的學習內容以螺旋上升的形態呈現。設計對比性練習, 有助于學生理清題目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練習幫助學生真正內化知識, 而并非簡單機械地模仿。
4.綜合練習
綜合練習架起了“計算”和“運用”之間的橋梁,學生利用所學的計算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計算能力的同時,綜合運用其他數學知識,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對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練習環節還擔負著一個重要的使命: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看到題目先審題,審數字、審符號、審計算順序;培養仔細檢查的習慣,杜絕漏抄、錯抄、算錯的現象;鼓勵學生認真地書寫,用規范的格式準確地表達運算思路和解題步驟。
教學面對的是不同的獨立生命個體,在課堂教學中的收獲和感悟各有特點。檢測和評價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對孩子們的評價中不僅要關注課堂學習的基礎知識,也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基本習慣和基本思維等要素,盡可能挖掘優勢從多角度去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計算作為一種普遍使用的技術,它的影響已經普及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是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數學素養。運算能力的體現,不僅僅是運算的正確,還有運算的靈活、合理和簡潔。這就要求老師在運用教學模式設計每一節計算教學新授課時,把握四個基本:掌握基本知識,感悟基本方法,養成基本習慣,訓練基本思維,才能最終達成提升學科素養的目標。
book=78,ebook=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