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下洋鎮中心小學 鐘平陽
創設有效情境 演繹精彩課堂
——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下洋鎮中心小學 鐘平陽
一個有效的學習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既有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情境;策略方法
有效情境的創設是引導和促使學生積極置身于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手段和途徑。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和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及學生的生活環境出發,創設出豐富的教學情境,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也可以超越狹隘的數學教學內容,讓學生的經驗和生活進入學習內容,讓小學數學課“活”起來。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呢?
小學生對故事、童話、動物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設計成小童話、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翁,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為課堂教學增加了趣味性,能夠激發兒童主動探究的欲望,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學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
例如:在進行“0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貓媽媽帶著小貓到小河邊釣魚,小貓三心二意,一會兒捉蜻蜓,一會兒捉蝴蝶,一條魚也沒有釣到。而貓媽媽一心一意地釣魚,釣到了許多條大魚?!笨梢詥枌W生:“貓媽媽釣到一條大魚可以用幾表示?釣到兩條大魚呢?而小貓一條也沒有釣到,我們能不能也用一個數字來表示?”數的認識的教學是比較乏味、單調的,當學生聽到這個熟悉的故事后,興趣十分濃厚,很自然地就把學習轉化成一種間接興趣和內在需要,進而促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從而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在小學階段,數學是一門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基礎的學科。因為有了問題的出現,學生才會有學習的動力,學生思考問題的思維才會有確定的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進行思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探究過程中去,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對“體積與體積單位”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講述并播放《烏鴉喝水》的故事,然后向學生提問“誰能告訴老師烏鴉是用什么辦法喝到水的?把石子放進瓶子里為什么就能喝到水了?”這樣就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起來了。通過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直觀感受,學生很快就明白了石子占有了原來瓶子里的空間,水被擠出來的道理,接著就可以帶學生進入本節課有關體積的學習,這樣既向學生展示了數學的魅力,又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又如在對“復式連加連減”進行教學時,教師帶領學生模擬坐校車,當校車開來時,第一站有2位同學上來,在第二站又有5位同學上車,這樣又進行了三次,分別上車4位、7位、5位學生,接著對學生提出問題:“最后車上一共有多少位同學?”算式自然而然就出來了:2+5+4+7+5=23。這樣,不僅使課堂的氛圍變得更加活躍,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新的學習中去。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關鍵時期,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是關鍵。生活情境的引入能夠讓學生意識到知識無處不在,同時也能激發他們的興趣,繼而讓學生在生活中逐步掌握相關數學知識。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的模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老師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識還原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體驗中理解感知。
例如,在學習《乘法的結合律與分配律》時,很多學生對結合律與分配律的意義無法理解。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小紅和小藍的文具不能用了,需要更換新文具。于是,爸爸帶著姐妹倆到超市買文具。爸爸給小紅和小藍各買了一個20元的鉛筆盒,還為姐妹倆各買了一個5元的本子,請問爸爸一共要付多少錢?這樣的情景設置大大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他們會主動地計算答案,在算數的過程中,會對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特征有進一步的理解。教師將生活情境與簡便計算成功地聯系在一起,利用學生的相關經驗,促進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眼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活動,通過設計觀察、演示,進行小實驗、小操作等方法來創設教學情境。
例如,教師在教學“認識正方形”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要提前讓全班學生準備好正方形的卡片,同時可以采用讓學生自由發揮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正方形的特點。部分學生通過測量的方法發現正方形的四條邊的長度都是相同的;部分同學通過沿著對角線對折、再對折的方式,也發現了四條邊長度相同的特點;部分同學用其中一條邊與另外三條邊進行對比,也可以發現四條邊長度相同的特點;部分學生把相對的兩條邊進行重疊,同時再把相鄰的兩條邊進行重疊,也發現了四條邊長度相同的特點……給予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這種方式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開發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總之,教師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和學習機會,以此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探求新知,在探求新知的過程中進行體驗,在體驗中不斷發展。
[1]任萬倉.關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4(36).
[2]高賢珍.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中國人,2015(19).
book=49,ebook=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