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濤
從問題出發教語文
■湯濤
本學期第一周,我布置了一篇周記,題目是“小傳”,要求是寫自己熟悉的一個人,500字左右。周一收上來一看,簡直讓我“目不忍視”。問題五花八門,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主旨不明。一個孩子寫的是自己的表哥,整個文章從頭至尾就寫了表哥在大街上與人吵架的事情。2.嚴重偏題。有60%的孩子寫的是自己與主人公之間的友誼,而主人公在悄然之間已被偷換成了自己。3.事例太少。只是選擇了一件事,為了湊字數,重復啰唆。4.形象單一。寫人物沒有寫出性格的多樣性,無法體現“小傳”的特點。5.詞匯貧乏。語言干癟,詞不達意,缺少生活氣息。
看到這樣的作文我的確是火冒三丈,但冷靜下來一思考,這些學生的問題不正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生長點嗎?
我再次認真地閱讀學生的作文,仔細尋找學生共性的問題,然后結合寫作知識和文體知識將這些問題進行歸納:1.缺乏用中心統領全文的意識,所以也就不知道該選什么材料來寫。2.不知道怎樣圍繞中心來寫,也不知道圍繞中心可以選擇幾件事來寫,想到什么就寫什么,缺乏選材的意識。3.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來寫,才能將文章寫得生動傳神。
面對這些學生作文的通病,我仔細研究了本學期的課文,結果欣喜地發現,馬上要教的《我們家的男子漢》與本次周記的寫作要求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正是指導學生寫作的好教材。于是,我毫不猶豫地將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作為本課教學的出發點,嘗試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是學的前提,是獲得知識的內在動因。課前,我讓學生寫出自己寫周記時的困惑,并及時做了概括。上課時,我首先在投影上放出了孩子們的3個問題:1.老師,我寫的是我的一個同學,可是他身上有很多事,我真的不知道寫什么好?(實質是如何確立中心,并圍繞中心選材的問題。)2.老師,我想到寫什么了,可是我只用幾句話就寫完了,寫不夠500字,愁死人了。(實質是如何運用多種方法刻畫人物的問題。)3.老師,我覺得小傳應該是帶點調侃式的,可是我寫得一本正經,總覺得別扭啊!(實質是如何根據文體特點來寫作的問題。)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當然能夠比較敏銳地掌握到問題的實質,但是如何引導孩子們在課堂上自己解決問題,這是關鍵。問題驅動教學法,就其本質是對學生發問的潛意識的再次塑造。這就需要為學生創造發問的情境,從而使其受到好奇心的影響而自覺走入問題中來,就其特點和實施的要求來說,就是以情境促發問,以發問帶情境,提出問題是主體,解決問題是目標。
于是,我請孩子們自己閱讀《我們家的男子漢》一文,分成小組討論,然后來答“記者問”,這大大激發了他們的熱情。有孩子舉手說:“我能回答第一個問題,一個人身上會有許多事發生,我們要選擇有意思的,《我們家的男子漢》里選的就全是有意思的。”顯然這個孩子對選材的把握只看到了表面。我故意追問道:“是嗎?我看你們寫得也有趣啊!一會兒和同學捉魚,一會兒幫奶奶種花,不比王安憶寫的內容少啊!”我的問題一出,立刻有一個作文基礎比較好的孩子站了起來,迫不及待地說:“題目是寫男子漢的,作者寫的內容都是能反映這個中心的,寫的全是這個小孩子怎樣成長為男子漢的事情。”我立刻追問大家:“其實我們在敘寫這些事情之前,必須要做一項工作,你們覺得這項工作是什么?”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確立主題。”我暗自得意,讓孩子們明白在寫作中首先要確立中心的目標達到了,寫作的中心意識增強了。
接下來我就請孩子們自己歸納了文章所寫的幾件事情。我發現有一個孩子歸納得特別快,就請他來說一說自己的訣竅。結果他的回答,又讓我找到了課堂的另一個極好的生長點。他得意地說,他發現了這篇文章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運用了小標題,寫了哪些事只需要將小標題擴寫就可以了。大家都紛紛向他投去了羨慕的眼光。“那你們能不能在自己的周記中也學習運用小標題呢?”我又進一步追問。“能!”學生們信心滿滿地說。我看大家興致來了,又故意問:“是不是有了小標題,就是找到了靈丹妙藥呢?標題的順序有講究嗎?”這下孩子們懵了。的確,初一的孩子第一次接觸有小標題的課文,怎樣運用到作文中,對他們來說還有難度。課堂安靜下來,我將5個小標題列在黑板上:“他對食物的興趣”“他對父親的崇拜”“他對獨立的要求”“他的眼淚”“他面對生活挑戰的沉著”。孩子們開始分組討論。經過激烈的爭論后,大家一致認為,小標題除了能夠將每一部分的內容高度概括外,還有著自身的邏輯關系,作者是按照人物成長的順序來安排小標題的。由此,我提醒孩子們在本次周記里使用小標題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不能雜亂無章地隨意編排,更為重要的是在構思一篇作文時,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序。
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同學甲說要用比喻的修辭,他分析了“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條倔強的活魚一樣掙扎著”這句話,大家都很贊成。想到周記里有很多孩子用的比喻不恰當,我于是問:“如果寫的是爺爺,年紀大了,爸爸攙著他的手過馬路,能用這個比喻嗎?”結果是哄堂大笑。我問身邊的一個學生,他很鄭重地對大家說:“比喻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內容豐富,但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我帶著笑容稱贊了他。
接著,孩子們又從尋找人物描寫方法的角度來閱讀課文,尋找動作、神態、細節等描寫的精彩之處。如評析了這樣一段:“他臉色有點兒緊張……我有點兒后悔起來。”一位女同學興奮地說:“我小時候也和他一樣干過類似的事呢!”我聽了,笑著對大家說:“可見大作家也不過如此,她只是將我們的凡人凡事用自己的筆寫出來,我們為什么寫不出來呢?”立刻有孩子大聲說:“想不到!”還有同學大呼:“懶!”我趁機對大家說:“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寫的內容,需要我們用心觀察和感悟,這是我們寫作中的法寶。”在課堂結束前,有一個孩子大聲嚷道:“還有第三個問題呢?”其實,此次周記還有一個重要的文體特點就是語言的幽默風趣,這可不是一日之功。我特別給孩子們留了一個任務,請他們課后去讀一讀錢鐘書先生的《圍城》,感受一下幽默語言的魅力。
雙休日周記修改的作業收上來了,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的確,修改的作文已有很大進步,孩子們都在竭力地模仿《我們家的男子漢》的寫法。粗看之下,寫得也算不錯了,但如果再仔細推敲,習作中還存在著一些選材與中心脫節,以及標題安排上的問題。可見,我在問題驅動環節設置的合理性和深度還不夠,導致學生沒有真正理解作者謀篇布局的巧妙。于是,我構想并安排了下節課的教學內容:選擇一篇周記里頗具代表性的習作,來讓孩子們自己去評。然后,由他們自己提出修改意見,當堂就請每個同學修改這篇文章。最后,在里面找出大家公認最好的文章和最初的習作來比較,從而讓每個孩子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享受作文的樂趣。這樣,通過不斷發現的新問題,去驅動課堂教學的新進程,就實現了教學的良性循環。
(作者為侯紅寶名師工作室成員,現任教于句容市第二中學)
領銜人點評:
披“語”入“文”、以“語”載“文”的語文教學,是以問題教學為策略的教學。湯老師的這節課,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動態生成了“以讀悟寫、以讀促寫”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達到了讀寫知識、經驗能力的共生共長。同時,在這個“悟”與“促”的活動中,湯老師還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名家的寫作語言,以及訓練其語文思維能力,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