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從“教”向“學”的蛻變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中學特色課程建設綜述
近年來,我校的學科課程采用“自助式高效課堂活動單”教學模式,實現了從“教的課堂”向“學的課堂”的蛻變,成為南通市通州區學科教學的高地。我們以開展社團活動為契機,組建團隊,開發課程,通過校際合作、參觀培訓、實踐提升、競技競賽等活動,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一體兩翼”三類課程格局,既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又助推了學校教科研的發展。
我校的課程目標設定緊緊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每門課程既有總目標,又將總目標分解到各個章節,這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我們希望通過開設這些課程,讓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健全的公民素質、卓越的學業基礎,突出創新品質。
我校開設的課程內容具有“一體兩翼”的結構特點,其中,“一體”指學科課程,“兩翼”指活動性課程和綜合性課程。(課程對應的學科和社團詳見下表)

課程一級分類課程要求A.學科課程必修組織形式定班、走班結合B.活動性課程選修走班C.綜合性課程二級分類各基礎學科(語文、數學、英語等)B1學科類課外活動B2科技類活動B3文藝類活動B4體育類活動C1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與創新C2科學探索
注:B1學科類課外活動對應的社團有行知文學社、趣味數學社、英語聽讀社,B2科技類活動對應的社團有機器人+物聯網社、縱橫碼+CK創客教育社、航模社,B3文藝類活動對應的社團有畫社、小記者站、天籟吟誦社、pretty girl合唱團、啦啦操團,B4體育類活動對應的社團有乒乓球社、田徑社、毽球社、天狼籃球隊、武術社;C1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與創新對應的社團是藍印花布社,C2科學探索對應的社團是科學社。
我校的特色課程之一是“走進藍印花布的藝術世界”,它蘊含著濃郁的鄉土特色。下面就以該課程為例,談談我校是如何開發課程資源的。
1.課程資源開發的背景。
早在漢代,藍印花布就已出現,它歷經幾千年的滄海桑田,仍以其獨特的藍白藝術躋身于歷史舞臺,而且更為熠熠閃光,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南通市通州區是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之一,藍印花布藝術是地方特色工藝。
2.課程資源開發的意義。
有助于學生了解藍印花布的發展史、民間工藝流程;有助于引導學生傳承、發展民間工藝;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以及探究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
3.課程資源開發的內容。
師生共同收集藍印花布藝術相關史料,教師指導學生設計主題為“藍印花布發展史”的布展;師生到藍印花布生產基地實踐,了解工藝流程,撰寫實踐后的感受文章;師生利用藍印花布設計不同的主題工藝品,在校園里展示。
4.課程資源開發的亮點。
第一,課程指導教師曹曉峰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教育專業,她是南通市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現已成立“曹曉峰藍印工作室”。她致力于初中校園非遺傳承的研究,是“走進藍印花布的藝術世界”課程的開發者,設計的藍印花布作品曾獲江蘇省工藝美術大獎賽金獎。
第二,我們結對百年“曹裕興染坊”和南通本藍工藝品公司,將其作為教學實踐基地,每學期組織學生前往參觀學習,讓他們親身體驗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
第三,結合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專項課題“‘進技’式的非遺傳承教學”,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校園非遺傳承的普及。
一是采用講授和問題研討相結合的研究性教學方式。
二是采用案例教學和問題引領相結合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
三是采用專業教學與專家講座相結合的趣味互動的教學方式。
四是采用培養創新精神與發展能力的實踐性教學方式。
1.對授課教師的評價。
主要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學生問卷調查、學生參與活動獲獎等次等形式,對授課教師進行綜合考核,并記入其業務檔案。對成績突出的教師,我們公開予以表彰、獎勵,并在評優評先時優先考慮。
2.對學生的評價。
特色課程不采用書面方式進行考查,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以考勤記錄為準);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上課的態度、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活動的參與度等,考核結果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等,并記錄在“學生成長記錄檔案”中,作為“星級學生”和“三好學生”的評選參考;三看學生學習的成果,包括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獲獎、匯報演出等。
在特色課程的帶動下,我校師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有多位教師在省、市級學科類教學競賽活動中獲獎,有多位學生在演講、寫作、科技、體育、創意設計等活動中摘金奪銀,學校也先后獲得“南通市中小學教師全員遠程培訓項目先進學校”“南通市通州區中小學陽光體育運動綜合考評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根據“江蘇省初中課程建設特色學校”評選活動中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中學參評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