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輝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鄭州 450052
心血管介入術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和護理
同輝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鄭州 450052
目的 探討心血管介人術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及護理措施。方法 285例心血管介入術后8例患者發生血管迷走反射,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8例均為股動脈穿刺者,其中3例發生于拔出動脈鞘管時,3例發生在拔鞘管壓迫止血時,2例發生于砂袋壓迫穿刺點止血的過程中。經及時對癥治療及護理后,8例患者癥狀消失,血壓、心率恢復正常,病情穩定后痊愈出院。結論 血管迷走神經反射是一種單因素或多因素作用下的臨床綜合征,其發生與精神緊張、疼痛刺激、過度壓迫、牽拉、血容量不足、尿潴留等密切相關。通過圍術期精心護理,及時發現并采取正確搶救措施,可有效降低血管迷走反射的發生率,提高搶救成功率。
心血管介入術;血管迷走反射;護理
2010-08—2012-01間,我科共實施冠脈介入治療285例,其中8例發生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現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發生的原因及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85例患者,經股動脈穿刺166例,經橈動脈穿刺119例。共發生血管迷走神經反射8例,均為經股動脈穿刺者。男6例,女2例;年齡45~76歲。冠脈支架術后拔管時3例,拔管后壓迫止血時3例,發生于砂袋壓迫穿刺點止血的過程中2例。
1.2 臨床表現 血管抑制型表現為血壓下降,心臟抑制型表現為心率減慢,混合型既有血壓下降又有心率減慢。本組患者均為混合型,心率40~56次/min,收縮壓<60 mmHg,伴胸悶、頭暈、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視物旋轉、神志淡漠等癥狀。
1.3 治療方法 一經出現上述癥狀、體征后及時報告醫生并遵醫囑立即停用血管擴張藥物。去枕平臥位且頭偏向一側,或頭低足高位,防止誤吸引起窒息,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建立2條靜脈通路,靜滴生理鹽水、糖鹽水或低分子右旋糖苷等擴充血容量。靜推阿托品0.5~1 mg和多巴胺3~5 mg。微量泵入多巴胺至血壓平穩。嚴密監測心電及生命體征的變化。
1.4 原因分析
1.4.1 緊張、焦慮及恐懼心理 由于術前對疾病知識和介入診療技術缺乏了解,對病房環境和工作人員感到陌生,患者對手術有恐懼和焦慮情緒。焦慮的程度還與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及病程有關。以年齡40~60歲、女性、文化程度低、突發患病的患者焦慮程度最高。此類患者在拔除鞘管時,股動脈收縮,其內皮對鞘管牽拉刺激敏感,而血管內皮上分布豐富的迷走神經末梢,繼而引起血管迷走神經張力過高,導致發生血管迷走神經反射。
1.4.2 動脈鞘和局部按壓 (1)動脈留置血管鞘遠端機械性觸及動脈管壁,興奮迷走神經。(2)女性患者在坐便時有可能造成制動肢體彎曲,使動脈留置鞘管觸及動脈,發生迷走神經反射。(3)按壓使局部血流阻力增加甚至中斷,導致近端動脈張力增高,血管被動擴張,使壓力感受器興奮。(4)術者動作過快或按壓過重,使血管腔內壓力突然下降。或術者按壓止血強度超過了患者的承受能力,使患者產生疼痛。
1.4.3 血容量改變 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神經元分泌血管加壓素,導致血管平滑肌收縮而引起迷走神經興奮,導致迷走反射[1]。(1)術前飲食、進水量較少,術中出汗較多及失血,術后沙袋壓迫不當造成失血、造影劑致高滲性利尿及補液量不夠,均可使血容量相對不足。(2)拔管瞬間心率驟降,使有效循環血量減少。
1.4.4 尿潴留 尿潴留可誘發迷走神經反射。術后患者需臥床12~24 h,并限制術側肢體活動。患者不習慣床上排尿,使膀胱過度充盈、擴張,刺激壓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經興奮。
1.5 護理方法
1.5.1 術前護理 (1)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目的宣傳,使其有充分思想準備,主動配合。給予患者熱心的幫助,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解除其思想顧慮。在常規準備的同時,要反復講解操作過程及注意事項,特別強調術后穿刺肢體制動的必要性和可能造成的危險,緩解患者對手術的顧慮和擔心。 (2)指導患者練習床上排尿,防止術后發生尿潴留。必要時留置導尿管。(3) 靜脈滴注10%葡萄糖(糖尿病患者除外)以防發生低血糖[2]。應適量補充水分或少量進食,以低脂、低鹽、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宜[3],以防血容量不足。
1.5.2 術后護理 (1)加強巡視,對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耐心解釋。使用各種儀器時,要仔細講解,使患者了解使用的目的。停止使用儀器時,也要講解清楚,為患者解除后顧之憂。對高度緊張恐懼的患者,在拔鞘管前遵醫囑給予鎮靜劑。(2) 患者入監護病室24~48 h,嚴密監測心電、血壓和血氧飽和度。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一旦出現面色蒼白、血壓下降、心率減慢等癥狀時,需及時處理。鼓勵患者多飲水并保持靜脈通路。補液量應根據心功能狀況和術中造影劑用量而定,一般4 h攝入量要保持在1 000~2 000 mL。取平臥制動體位,密切觀察患者的面色表情、足背動脈搏動、皮膚溫度及穿刺部位有無疼痛、滲血等。 (3)鼓勵患者進食,但進食不可過多或過快,防止胃腸道劇烈擴張引發血管迷走反射。應進易消化的流質,少量多餐。勿進牛奶、糖等產氣食物。進食少者適當補液,避免血容量不足及低血糖反應。 (4)拔管前加快生理鹽水輸注速度。備好阿托品、多巴胺、氧氣等搶救藥品和器材。向患者講解拔管后壓迫期間可能出現的不適及不良反應。協助患者排尿,如出現排尿困難要及時留置導尿。(5)拔管時與患者交談,詢問有無不適,以分散其注意力,減輕疼痛和緊張感。用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可避免拔除鞘管時及壓迫時產生的疼痛,減少對血管的壓迫牽拉和刺激。密切觀察心率、血壓的變化,預防血管迷走反射的發生。(6)拔管后1 h內特別是30 min內,嚴密觀察心率、血壓、面色、出汗及精神狀態等情況。詢問患者有無胸悶、惡心、頭暈等不適。一旦出現異常,及時給予處理。拔管壓迫止血后,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12 h,術側肢體制動6~8 h。囑患者4~6 h內勿用力抬頭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壓引起切口出血。平臥24 h無異常后可下床活動。
經快速靜脈補充生理鹽水、靜脈注射阿托品及(或)多巴胺等搶救治療,30~60 min后8例患者的胸悶、冷汗等癥狀消失,血壓、心率逐漸恢復正常,無其他嚴重并發癥發生,均痊愈出院。
外周大動脈受到刺激,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將沖動傳入血管運動中樞,抑制交感神經和(或)興奮副交感神經傳出纖維,導致心率減慢,血管擴張,引起血壓下降。血管迷走神經反射是心臟介入治療中常見的并發癥。因此,護士應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及配合醫生迅速搶救的反應能力,以保證介入治療的安全[4]。我們針對不同的患者,建立一套系統、完整的介入手術護理常規。通過術前耐心講解,術后熟練操作、嚴密病情觀察及有效護理措施,顯著降低了該癥的發生率,減少了手術風險。為減輕患者的痛苦,保證患者的安全及提高手術成功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1] 吳鵬,姜大春.冠心病介入治療中心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J].西南國防醫藥,2010, 20(10): 1 078-1 079.
[2] 蔡麗萍.心血管介入術并發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0):226.
[3] 任曉靜.心血管介入治療并發迷走神經反射的護理干預[J].醫藥論壇雜志,2008,11(29):122-123.
[4] 袁廣梅.預見性護理預防心臟介入治療術后并發迷走神經反射[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33(10):2 746-2 747.
(收稿 2016-10-23)
R473.6
B
1077-8991(2017)02-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