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華
“有細節才有魅力”教學設計及反思
■李中華
【教學目標】
1.了解細節描寫在寫人記事作文中的作用;2.學會在寫人記事作文中運用細節描寫。
【教學重難點】
學會在寫人記事作文中運用細節描寫。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我們前天做了一個課堂練筆,老師選取了一些片段,我們來看一下。
(屏顯材料A:上班的時間就要到了,毛老師拿起一塊芝麻燒餅,三口兩口,就吃完了,然后騎上自行車,飛快地上班去了。)
師:這段文字寫得怎么樣?
生1:這段文字只是簡單地敘述,缺少細節。
師:這段文字比較流暢,但是描寫不夠細致。我們再來看一段文字。
(屏顯材料B:毛老師右手抓著一塊芝麻燒餅,送到嘴邊,用力地咬下一口。幾乎同時,他伸出左手攤開巴掌,在下巴頦下接著。一個燒餅吃完,芝麻也就鋪滿了一巴掌。他不慌不忙,將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攏,芝麻便攏在一起,然后,忽地往張開的大嘴巴里一拍,便香香地嚼起來。下嘴唇還有一個芝麻粒,他舌頭一伸,卷到嘴里,然后跨上自行車上班去了。)
師:大家看看,這段文字寫得怎么樣?
生2:這段文字很有表現力,與A段相比,把毛老師著急上班的狀態寫出來了。
師:B段比A段有魅力的原因是有細節。所以說,有細節才有魅力。從七年級到九年級,老師都會強調細節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我們看一看,大作家是怎么說的。
(屏顯:“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李準)
師:這里的關鍵詞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
(屏顯:“唯有細節能組成作品的價值。”——巴爾扎克)
師:這也就是說,作品的價值是通過細節來體現的。那么,同學們想一想,什么是細節呢?說說你的理解。
(討論略)
師:我們來具體看一下什么是細節描寫。
(屏顯:細節描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自然環境、場面氣氛、重要物件等進行細致的描寫,就是把細小事物,如一個動作、一種表情、一個特點用特寫鏡頭放大,通過準確、生動、細致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睹其物”,以此充實文章內容、,刻畫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旨。)
師:同學們,你們手上都有一篇作文《偶爾停一下,真好》,這也是我們學校同學的一篇習作。這篇作文在細節方面寫得不夠到位。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細節的理解,來豐富這篇文章的細節。
(學生開始在字里行間豐富細節)
師:好,哪位同學把自己所寫的內容和大家分享一下?
(討論略)
師:我們剛才所做的是簡單的加法,就是往里面加人物的動作、神態,或者景物描寫。那么,是不是說細節描寫就是簡單地做加法呢?我們為什么要往里面加細節呢?
生3:我覺得目的是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能夠深刻地留在讀者的腦海中。
師:使讀者印象更加深刻,這既是目的,又是效果。作者的生活中有很多景物,他為什么偏偏關注這一景物?為什么偏偏關注這個細節、這個動作或這個景物的細節呢?如果你臉上起了青春痘,最先發現的是誰?是你自己,或者是媽媽。為什么?因為關注,因為愛。所以,從生活的情理出發,我們不難想到細節存在的原因。細節之處,必有真情;細節之處,必有期待。我們寫作文,細節描寫不是簡單、機械地做加法,而應該是情感的投入和流露。這點大家一定要知道。細節豐富了,文章就有生活了;有生活了,文章內容就充實了,就有畫面感了。然而,是不是細節豐富了就行了呢?還不是,大家看下面這段文字,也是寫吃燒餅的。
(屏顯材料C:仇老師右手捏起一塊芝麻燒餅,脖子微向前探,小心地咬下一小口。幾乎同時,她伸出左手攤開手掌,在下巴頦下接著。一個燒餅吃完后,她輕輕抖落左手掌里的芝麻粒,用面紙拭去嘴角下的餅屑,還掏出一枚小圓鏡照了照牙齒,然后拎起包,扭身推了自行車上班去了。)
師:大家看,這兩個老師的形象有何不同?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呢?
生4:毛老師性格急躁一點,因為他吃燒餅的時候是很快、很豪爽的。而仇老師則很淑女,從她掏出一枚小圓鏡照了照還可以看出她的細心。
師:我們設想一下,你可以把毛老師的動作放在仇老師身上嗎?不行,因為這里所用的動詞具有人物的個性,而且寫仇老師的片段里不僅有動作描寫,還有小圓鏡、面紙等小物件,如果讓毛老師做這樣的事情也不行。這就告訴我們:細節豐富典型,人物才有個性。同學們再看那篇習作中的老人,他在原文當中個性是否鮮明?
生(齊):不鮮明。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起筆,試著讓老人的個性更加鮮明。
(學生寫作)
師:已經有同學寫了不少,我們來分享一下。請說一說你筆下的老人是一種怎樣的形象。
生5:老人是一個熱愛風景、熱愛自然的人。老人深情地凝視著遠方,若有所思地說:“這兒真美啊!”
師:我覺得這個老人的話也許我也會說,也許你也會說,好像個性不太鮮明。老人在你心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很重要,這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其他同學再來說一說。
生6:我筆下的老人是一個熱愛生活、心懷理想、樂觀豁達的人。
生7:我覺得他很睿智。我是這樣想的,他應該是用言語來引導我。
生8:我認為老人應該是一個很有精力、精神面貌好的人。
生9:我筆下的老人是飽經風霜的。
……
師:同學們心目中的老人形象都是一個模子嗎?應該不是。
(屏顯:老人的形象可能是儒雅健朗、博學睿智、堅強樂觀、淡泊名利、正直慷慨、樸素慈祥、與時俱進、歷經滄桑、氣度非凡、真誠善良……)
師:你要首先明確筆下的人物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然后用細節描繪出來。你能不能寫上一兩筆,讓我們對老人的形象過目不忘?
(學生交流)
生10:在第五段中,我是這樣寫的:“他緩緩地轉過身子,嘴角微微上揚,露出慈祥的笑容,隨后舒展開來,輕輕地吸了口氣,又慢慢地吐出來。那顆黑痣仿佛綻開的花朵,散發著芳香。他用手指了指那片綠苔,說:‘你看那景,多美啊!’”
師:如果他筆下的老人形象很典型,你肯定記住了其中的細節。你記住了哪一點?
生11:我記住了黑痣像朵綻開的花。
師:這個地方很典型。還有嗎?
生12:在第五段中,我是這樣寫的:“老人低著頭苦笑著,鼻子不時地聳動一下,牽著額上的皺紋一起一伏。他又抬起頭,雙眼凝望著天空,努力讓眼淚流回眼睛里,淚珠在陽光下泛著光,似乎在訴說著往昔的遺憾。”
師:你記住了他寫的哪些細節?
生13:我記住的細節是“眼淚流回眼睛里,淚珠在陽光下泛著光”。我覺得這處細節體現出老人的歷經滄桑。
師:把眼淚逼回去,是非常豐富的心理活動。還有嗎?
生14:在第四段中,我是這樣寫的:“那老人的眼睛似微風拂過秋日枯草般忽地一動。‘我畢竟也是橫渡大半輩子的人了。’他的雙眸淡淡地掃了我一下,如微風拂過竹林一般不留痕跡,但隨即輕舉手臂,輕聲地說:‘你看那景,多像曹操筆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師:除去語言、神態、動作、外貌描寫,修辭手法的使用也能夠讓細節更加生動、形象。現在,同學們筆下的老人形象比原文豐滿了,但是老師覺得仍然沒有達到典型化。那么,我們怎樣再做進一步優化呢?
師:小說《百合花》中有哪些細節讓你印象深刻呢?
生15:一開始的時候,小通訊員給“我”兩個饅頭。小通訊員犧牲之后,“我”又看到了那兩個干硬的饅頭。
師:嗯,兩個干硬的饅頭是細節。還有沒有?
生16:小通訊員槍管里插的樹枝和野菊花是細節。
師:這也是一個細節。
生17:新媳婦在為傷員擦身體的時候是害羞的,但在為小通訊員擦身體的時候神情是莊重的。
……
師:這些細節,大家印象很深刻。這些細節在文章中僅僅出現一次嗎?不是,剛才這位同學已經說過了,兩個干硬的饅頭,前面出現過一次,后面又出現了一次,這叫“前后呼應”。這種前后呼應的細節就會讓文章產生一種靈動之感。所以說,細節前后呼應,章法才顯靈動。如果我們為剛才那篇文章設計一組前后呼應的細節,是不是也能夠讓文章的章法顯得靈動呢?請同學們嘗試一下。
(學生設計前后呼應的細節,并交流)
生14:我剛剛說的第四段,“他的雙眸淡淡地掃了我一下,如微風拂過竹林一般不留痕跡”,我在第六段“老人卻淡定地說”之前加了“老人的雙眸微微一閉,深深地陶醉在周邊的美景之中”。我想通過這兩處前后呼應的細節來表現老人的淡泊。
師:他通過神態的前后呼應來體現人物的形象。還有嗎?
生18:我準備使用一個小物件“收音機”。我先在第四段加上“老人手里托著個收音機,里面咿咿呀呀地唱著京劇,他搖頭晃腦,嘴里也是咿咿呀呀”,結尾處再加上“老人托著收音機慢慢地下山,嘴里咿咿呀呀的曲聲響徹山水,仿佛在說,慢慢走,欣賞啊”。
師:大家看,前面出現的收音機和后面出現的收音機作用是不是一樣?前后呼應,難道就是簡單地重復嗎?《百合花》中兩個干硬的饅頭,前后出現了兩次,作用是不是一樣?是不是簡單地重復?
生19:不是。第一次體現了小通訊員非常善良、體貼,第二次則是寄托“我”對小通訊員懷念情感的載體。
師:說得很好。那么,這兩處收音機的細節設計,目的是一樣的嗎?
生20:不一樣。第四段寫收音機,作用是收音機的聲音吸引了“我”,后面相當于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師:細節描寫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為人物的性格特點服務,為人物的形象服務。其實,前后呼應的細節在技術上并不復雜,但要形成一種自覺的能力,還需要我們多練習。
師:章法靈動以后,我們再看一下,習作中有沒有多余的、要刪去的細節?
生21:文章第三段描寫導游的那段文字要刪去。
師:為什么?
生21:因為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老人,而不是導游。寫導游的文字雖然很細致,但是與文章的主旨無關。
師:這告訴我們,無論細節多么豐富、多么典型、多么精彩,如果不是為中心服務的,就是多余的。所以,老師還要提醒大家的是:細節圍繞中心,主題才能突出。今天,我們通過這節課一起探討的是怎樣優化細節,讓文章因為細節而更有魅力這一問題。最后,小結本課。
(屏顯:細節豐富典型,人物才有個性;細節前后呼應,章法才顯靈動;細節圍繞中心,主題才能突出。)
【教學反思】
不少學生的記敘文往往比較空洞,缺乏細節描寫,生活氣息不濃。記敘文如果沒有豐富而真實的細節描寫,文章質量必然大打折扣。鑒于這樣的情況,我設計了這節作文升格課。通過課堂實踐,我認為這節課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把技法訓練與教材課文結合。學生寫作離不開技法的指導。其實,作文技法并非高深莫測,學生通常一聽就懂。作文技法說白了,就是寫作知識,而要把寫作知識轉化為寫作能力,卻不是容易的事情。這就需要訓練,只有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形成了一定的言語習慣,這種能力才會穩定在學生的寫作實踐中。因此,我在這節課上,舍得花時間讓學生“練”。為了讓學生練得明白,我結合了教材中的課文,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例如,在“細節前后呼應,章法才顯靈動”這一環節,我結合了茹志鵑的《百合花》,這樣,學生就能夠比較容易地理解設計前后呼應細節的意義所在。
二是把技法與情感表達相互融合。作文課上,我們常常見到教師把作文技法生硬地告知學生,然后讓學生練習。這種做法只能讓學生機械地操作,而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即使在課堂上能產生一定的效果,但是絕不會形成學生的能力。我在這節課上,不僅讓學生掌握細節描寫的常見技法,而且讓學生思考:“作者的生活中有很多景物,他為什么偏偏關注這一景物?為什么偏偏關注這個細節、這個動作或這個景物的細節呢?”最后讓學生理解這是一種生活情理,“細節之處,必有真情;細節之處,必有期待”“細節描寫不是簡單、機械地做加法,而應該是情感的投入和流露”。
三是把課堂生成轉化為教學資源。作文課堂教學必須要有預設,但又不能拘泥于預設。作文課上,學生對問題的判斷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錯誤的,有的是對教師或學生認識的補充。在這節課上,我能夠緊隨學生的思維,把課堂生成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例如,有學生展示了自己筆下的老人形象,我隨即讓其他學生回答“你記住了老人的哪些細節”,如果記得了,說明老人的形象比較典型;如果記不得,說明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不典型。將課堂生成轉化為教學資源,既豐富了教學內容,也使得課堂靈動而有思維張力。
這節課,學生對細節描寫的幾種方法理解得比較透徹,在課堂上也有了充分的訓練和展示,但是,依然有一些學生難以通過細節刻畫人物,尤其是“讓老人形象典型化”這一環節,有的學生做得比較牽強。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我還需要繼續提升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本節課為2016年11月于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舉行的“蘇派作文名師精品課堂觀摩與研討活動”展示課之一,執教者為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勵才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