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厚明
微寫作:方興未艾的中考“輕騎兵”
■賈厚明
教研成果
微寫作,指根據設定情境進行的微型寫作活動。從本質上看,微寫作著重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它以其縮微、多元、靈動等特點,被譽為語文中考卷上的“輕騎兵”。
“微寫作”之“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微”在分值之小。“微寫作”所占分值較小,其賦分區間一般在5~15分之間,以10分居多。
“微”在字數之少。“微寫作”多為片段型寫作,對“成品”的文字數量要求不及傳統大作文那么高,一般在100~200字之間。
“微”在要求之細。“微寫作”在設題時,往往會附加較多的細化要求,除了字數之外,尚有諸如寫作對象、內容選擇、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寫作順序等方面的限定。
近幾年來,微寫作在中考試卷上逐漸嶄露頭角,呈現出方興未艾之勢。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中考有16個省、市進行了此種寫作形式的考查。審視相關中考試題,我們可以捕捉到“微寫作”命題彰顯出的一些主要特征:
第一,貼近生活,著眼應用。微寫作與生活的貼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活味濃郁,其寫作情境的營造多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二是著眼于應用,命題者常通過引導學生完成指定寫作任務,達到解決生活中有關問題的目的。
請看2016年舟山市的中考微寫作試題——
根據下列情境,完成相關任務。要求:內容簡明,信息完整,150字以內。
爸爸李明打算在新城長峙島租門面開店,他從趕集網上看到了一家店鋪的出租信息(香樟湖步行街59號店面,面積為60平方米),與房東趙峰談妥了租賃事宜:租用3年,每月租金5000元,預付押金30000元,每年租金在國慶節前付清;租用期間產生的水、電等費用由租用方承擔。雙方約定在6月15日簽約,爸爸讓小華寫一份《租房協議》。小華感到為難,請你幫助完成。
在“全民創業”時代,租房開店是“尋常事”,《租房協議書》也就成了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應用文之一。舟山市的命題者以“爸爸李明”向“房東趙峰”租賃店鋪為命題情境,考查學生對于《租房協議書》這一應用文的寫作能力,其“高仿真”的生活情境,讓人感覺這一租賃活動似乎就發生在你我身邊;規范的寫作要求,更是讓考生體驗到了“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慰。
第二,圖文并茂,讀寫結合。相對于抽象的文字而言,圖片屬于直觀材料,它的適度引入,無疑能夠增添試題的“張力”。基于此,一些省、市在命制微寫作試題時,刻意把直觀的圖片、表格、徽標等元素安排其中,追求“圖文并茂”的效果,并巧妙地將圖表的解讀與微寫作融為一體。
請看2016年北京市的中考微寫作試題——
語文課上,老師組織同學們討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你的任務是閱讀下面連環畫,就印象和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一段點評(可以點評諸葛亮的精神境界,也可以點評他的所作所為),準備發言。要求:(1)內容符合要求,語言使用得當。(2)字數在150~200之間。(3)不要出現所在學校的校名或師生姓名。(漫畫略)
連環畫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通俗讀物,曾經在中國風靡一時。北京市中考命題者以此種形式考查微寫作,委實令考生“驚艷”,頗能吸引他們的眼球。從具體題點角度看,題目要求考生點評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這就將4幅連環畫內容的“讀”與點評人物精神(行為)的“寫”結合在了一起,以讀引寫,借寫促讀,令人叫絕。
第三,矚目鄉土,彰顯文化。微寫作題目設計時,命題者多會選擇具有鄉土特色的題料,主打“地域文化牌”,引領考生了解、認識腳下土地,感受家鄉文化,熱愛自己的家鄉。濃濃的“鄉土情”,撲面而來的“地方味”,會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鄉土認同感”,激發其“家鄉自豪感”。
請看2016年紹興市的中考微寫作試題——
閱讀同學們的對話,提取整合相關信息,合理安排寫作順序,自擬標題,簡單介紹書法節的有關情況。150字左右。
甲:聽說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徐渭原作來到紹興啦,書法節期間會在蘭亭博物館展出,紹興人有眼福啦!
乙:是呀,“蘭亭書法節”已經是第32屆了;徐渭原作展覽,算是今年最大的亮點呢!
丙:這是故宮博物院的徐渭原作首次來紹興吧?
乙:是的。知道作品展的名字不?跟著徐渭看書畫:一個南腔北調人的藝術人生。
甲:報紙上說,展出的徐渭書畫精品有近30幅,其中故宮博物院借展原作5套,共12件,還有我們紹興市文物管理局所藏的徐渭作品5件。
丁:書法節什么時候開幕?在哪里開幕?我想去看看。
乙:已經舉行過開幕式了,4月9日呀,就在蘭亭王右軍祠。你不知道嗎?
人說“一方水土一方人”。紹興是一個人文氣息濃郁的地方,不僅名勝古跡眾多,而且名人大師輩出。紹興市中考命題者精心設置四個學生之間的對話,將紹興市的本土活動——書法節、文化名人——徐渭,以及名勝古跡——蘭亭等逐一呈現在考生面前,使得試題溢滿鄉土的芬芳,彰顯出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色,契合課程改革倡導的“開發利用地區語文課程資源”的理念。
第四,文本加工,多元再造。將傳統的基于“文本”進行“再造加工”的寫作形式(如改寫、擴寫、縮寫、續寫等)“拿來”考查,是近幾年微寫作命題的一種趨勢。命題中“文本”的來源又可細分為兩類:一類直接從試卷“閱讀理解”部分的文本中選取,另一類則是由命題者專題提供。
請看2016年呼和浩特市的中考微寫作試題——
改寫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原詩略)。要求:(1)不少于130字;(2)不得曲解原詩所描寫的景物與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3)改寫為散文,必須運用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可以合理想象,使文章生動形象。
這道微寫作試題指向“改寫”的考查。命題者提供蘇軾的詩作《飲湖上初晴后雨》,要求改寫成特定字數的散文。這種文體之間的“再造”,對考生的能力要求較高:首先是鑒賞能力,必須準確理解原詩的內容和主旨;其次是想象能力,必須從原詩出發,適當發揮想象填補;再次是表達能力,必須運用描寫與抒情兩種表達方式。
面對日漸“走俏”的微寫作,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積極應對:
關注日常生活。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微寫作通常設計與實際問題情景基本一致的題目,聯系生活實際考查考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平時我們必須樹立“大語文”學習觀,確立“學用語文”意識,關注社會熱點,點擊生活現象,在對時事的解讀分析與生活的感悟理解中不斷習得語言和運用語言,從源頭上提高我們的微寫作能力。
熟悉表達方式。作為片段型寫作,微寫作對表達方式的考查顯得較為直接和單純,一般在附加要求中會明確指出采用何種表達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引導學生熟悉常見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把握其表達特性,避免運用時出現“雜糅現象”,對其中出鏡率較高的“說明”和“議論”等則應進行“重錘猛敲”,以求得單項表達的突破。
掌握應用文體。近幾年來,微寫作對應用文的考查是較為頻繁的,這與《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根據生活需要,寫常見應用文”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在平時寫作中,我們應掌握常見應用文的“行款”(應用文固有的格式體例),有的放矢地進行應用文的規范化摹寫訓練。
(作者為樊智濤名師工作室成員,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