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任紅貞
美術活動的“改”與“變”
文 任紅貞
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指南》也提及: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游戲作為幼兒園中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與幼兒園各課程密不可分,積極嘗試美術活動的“改”和“變”,不斷促進幼兒活動的發展,才能提高教育質量。
美術活動;課程游戲;主體;游戲精神
幼兒的學習動機來源于興趣,如何在美術活動中采用科學的方法,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成長,只有解決或主動“改”,很可能逐步在“變”。
眾所周知,幼兒的模仿能力較強,簡單的示范、模仿,很容易使幼兒形成概念性的表達。美術活動中,以和老師的范畫“像不像”“對不對”來評價幼兒作品,雖然可以讓幼兒習得相關操作的技巧和規則,但過于具體和細致的示范只教會了幼兒模仿,失去了發展幼兒思維力、創造力的條件。
因而,要改變美術活動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孩子為主體,引導幼兒觀看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和身邊的自然風光,通過記憶、想象和理解,來反映在繪畫和手工中,在摸索繪畫中發展技能,促進視知覺的發展。比如“我的手”在美術活動中,老師首先讓幼兒思考:“誰能動手畫一個和自己一樣的手?”孩子們在討論想法后,教師運用彩色印刷輪廓畫手的方法,啟發幼兒手的方向變化,最后讓兒童想象手像什么,突破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要目標的傳統繪畫教學的價值觀,更新繪畫教育觀念,確立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
繪畫活動以幼兒的發展為中心,不一定從一開始就有技巧。兒童繪畫,完全可以是一種游戲,一種幸福,只要幼兒開心,什么都敢畫。比如,幼兒在紙上畫一個毛球,他說:“我在畫毛線”。如果他畫的線是直的就說:“我的畫在下雨!”因此,幼兒園教師首先應根據幼兒的生活、認識水平及幼兒繪畫特點的發展能力來選擇和安排教材內容和學習順序。以幼兒熟悉或喜愛的事物為出發點,盡一切努力給孩子們想象和主動思維,畫出讓孩子快樂的童心和善良。其次,充分挖掘幼兒喜歡的材料作為繪圖工具。例如,提供各種形狀的印章、壓花紙、牙簽以及各種涂料讓孩子作畫等等。顏色豐富、美麗的皺紋紙貼在紙上,用棉簽粘在紙上加了幾筆,成為花園,成為多彩的路徑,孩子們為自己的杰作感到快樂,成功。
幼兒喜歡游戲,它可以使幼兒在積極、自主、自由的活動過程中獲得相關技能和知識。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特殊的學習方式,老師運用游戲形式的要素整合美術活動中的創造性,往往能夠促使兒童在自然、輕松的活動氛圍中提高對美術活動的興趣,積極主動地獲得美術知識和技能。如在中班彩色單元的實踐中,設計游戲“會滾動的輪”。孩子做司機,隨意來回往返在白紙上,以使自己心愛的小汽車車輪粘上顏色,孩子在玩中說,玩中學,增強了色彩感,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激發了創造的欲望。又如在“盒”主題活動中,收集各種風格的舊包裝。盒子是尋常的物品,然而,盒子在孩子的生活當中包含著“大小”的“形”“色”“用”等各種信息,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孩子們嘗試分類,初步了解和掌握相關分類的經驗,在盒子上添加圖片,制作不同的玩具,體驗游戲中的樂趣,發揮了想象力。
孩子們的想象力和特定年齡段的理解有其獨特性,這就要求教師選擇美術活動的內容,要考慮兒童的認知發展特點,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如:教師在教室里設置各種半圓形的物品,如帽子、小碗等,孩子們找教室里的“半圓寶寶”做朋友,半圓被擬人化,充分激發了兒童的探索、學習興趣,在半圓上進行創作時孩子們興趣盎然。情境教學注重美術活動的組織,即注意引導孩子在真實的環境中盡可能接近日常生活,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自然地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真實的環境極大地激發了孩子觀察繪畫的興趣和熱情。
每個孩子都喜歡參加美術活動,在美術活動的過程中,他們可以專心做一件事,愿意花很多時間,但不想獨自一人。可現在美術活動的時間一般較短,對于一些能力較弱、行動慢的幼兒來說,會讓他們感到緊張。在美術活動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半個小時的活動時間結束了,在老師的催促下一些未完成的幼兒,忍痛將還未完成的作品給他們的老師。而這會給孩子帶來失敗感,因為不完整的作品會使幼兒無法產生成功的感覺,從而會失去對美術活動的信心和興趣。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的活動時,教師可以把孩子的活動留在區域時間,在區域活動里,孩子繼續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加以評價,這就減少了當孩子未完成美術作品時產生的挫敗感。
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演示,美術活動會更加多元和開放,游戲的形式提高著兒童對美術的興趣,提高著孩子對美術活動的學習積極性,以幼兒體驗為中心,創造性地提高美術活動的表現力,讓孩子在一個更加自然、真實、有趣的情境中體驗美和創造美。
(江蘇省南通市南靈幼兒園)
張念蕓.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