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巫 娟
淺析如何將數學活動中“量的守恒”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
文 巫 娟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及:“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教育理念,要綜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來實施教育,達成課程的教育理念。”生活是幼兒數學知識的源泉,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實、具體的問題,真正是他“自己”的問題,因而最容易被幼兒所理解,解決起來也比大人給他的那些問題容易得多。那么如何融幼兒的數學教育中量的守恒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呢?
數學活動;量的守恒;幼兒;一日生活
在開始學習量的守恒時,操作的和多種感官活動的價值為很多心理學家所重視。Kin-neky認為,當教師一旦在活動室里使用這類活動,就會發現其價值所在。在數學學習中更多從事操作活動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其生活的世界與數學世界之間建立橋梁。很好地選擇、使用操作活動的材料能增加兒童興趣,消除厭煩,形成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這樣一個好的操作機會。我們為幼兒創設一個較為寬松、和諧的環境,為他們準備豐富的材料,讓幼兒有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引發幼兒自主、自發、自由地活動。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同時也是幫助幼兒在愉悅情緒中自發運用數學,獲得相關經驗,并復習數學知識的有效手段。而在數學活動中量的守恒和我們息息相關,幼兒教學過程游戲化,是指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融于各種游戲之中,讓幼兒從中感知、體驗、積累有關量的守恒的知識和經驗。教學游戲化的實質是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在量的守恒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較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幼兒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注意力也會相對長一些。
(一)活動設置必須具有系統性
“量的守恒”就是幼兒不受外在形式、視覺判斷等方面的干擾,能很正確地感知到物體的量,它的類型包括數量守恒、物質守恒、長度守恒、面積守恒、容積守恒和體積守恒。老師依據幼兒各類守恒概念建立的順序與特點安排教學內容,就不會呈無序的狀態。為此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必須對數學的概念有一個準確的梳理與把握,才能正確安排教學活動,幫助幼兒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
(二)目標設定準確,表述要清楚
制定教育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設計最重要的一環。目標是教育活動實施的綱領、方向和保障,影響教學環節的有效性,所有的教學內容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因此目標的設定要準確,表述要清楚。教師只有準確把握守恒的概念,明確幼兒在教學活動中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才能準確地設定這一活動目標。目標定位準確,表述清楚會使人更容易理解,才能概括好內容,使活動更具有操作性。
(三)活動內容與活動目標保持一致
教學活動內容是為活動目標服務的,以實現活動目標為原則,內容與目標應保持一致。但是幼兒園量的守恒這一教育實踐中,教學內容往往不能有效實現目標,每個具體的目標在活動過程中找不到落實點。如在“長度守恒”這一教學活動中,目標定位在“長度守恒”上,相應的活動過程應該是:(1)先出示兩條線段,通過重疊的方法引導幼兒比較兩條線段是否一樣長;(2)教師演示其中一條線段移動的過程;(3)引導幼兒思考:移位后的兩條線段是否一樣長;(4)老師再把兩條線段重疊,讓幼兒看出兩條線段還是一樣長,長度沒變,只是位置變了。我們應重點引導幼兒理解“長度是否守恒”以及“如何判斷長度守恒”,使目標與內容相契合。
結合日常生活設計數學游戲。日常生活活動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我設計了一些游戲,讓幼兒在生活活動中學習量的守恒知識。如:吃餅干的時候,數數自己吃了幾片餅干?吃了一口之后,哪片餅干大?有什么不一樣?在吃餅干這一生活環節中,小朋友們關注的就不再僅僅是吃,同時也鞏固了對量的守恒的認識,培養了幼兒動腦筋的習慣,還避免了浪費餅干的現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他們就會知道,數數的時候,必須要有守恒的概念。“一日之計在于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個美妙的早晨,讓幼兒感受守恒的美,對量的守恒產生積極的興趣是一個最好的起始。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認為數學枯燥無味,沒有藝術性,這看法是不正確的。”確實,在數學的世界中,有著許多的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包含著數學美。
一日生活中的各環節都滲透著量的守恒,教師可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對幼兒進行教育,將抽象的知識生活化,不但內容豐富,生動具體,而且使幼兒易接受,又不會讓他們覺得離生活太遠。學習過程輕松自然,又達到了一定的教育目標與要求,真正使幼兒能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在以幼兒為主體,愉悅的活動中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性,真正體現了教師和孩子是“玩”而非“教”,讓幼兒的學習活動始終是一種愉快而又充滿樂趣的活動。
(江蘇省鎮江市解放路幼兒園)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