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向黨
淺談幼兒園的課程生活化
文 周向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身心發展的經驗。”對于如何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實現課程生活化,筆者在日常教育過程中,總結了以下幾點與大家分享。
課程生活化;幼兒園;課程設計
(一)加深幼兒對生活的體悟
今年的“三八”節活動,我設計了角色扮演活動“我是媽媽”,幼兒扮演懷著“小寶寶”的媽媽。剛開始幼兒感到十分有趣,體驗著“媽媽”角色帶來的快樂。可是時間一長,有的幼兒就因為負重不方便,想把“小寶寶”取下來。于是,我引導幼兒換位思考:“我們扮演了一小會兒媽媽就覺得很辛苦,而我們的媽媽懷孕要經歷十個月的時間,那是不是更累?”最后還設計了“媽媽我想對您說”和“媽媽我想幫您做”的延伸活動。幼兒園課程生活化讓幼兒對真實生活進行體驗和感悟,對培養幼兒的人文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促使幼兒自主探究發現
一次晨間活動,我帶小朋友到戶外散步。幼兒在墻根下發現了小蝸牛,他們十分好奇。我引導幼兒去尋找蝸牛,他們把找到的小蝸牛帶到了班里的自然探索區,每天都跑去觀察。“小蝸牛長有兩對長長的觸角。”“小蝸牛爬過的地方都會留有一條長長的白線。”“小蝸牛要吃草,它是不是害蟲呢?”……經過觀察,幼兒發現了小蝸牛的特征及生活習性,同時也促進了幼兒自主探索的能力和良好的主動學習的習慣等。
(三)鍛煉幼兒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我園設有“甜心小廚房”。幼兒戴上小廚師帽,穿上圍裙,切菜、和面、包水餃……大家都沉浸在勞動的喜悅中,在這里,孩子懂得了要認真有秩序地做事和分工協作,更主要的是培養了幼兒的生活情趣和熱愛勞動的習慣,為以后適應社會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幼兒園課程生活化就是對生活的簡單復制和搬遷
在“過新年”的談話活動中,孩子們都談到了壓歲錢。畫完“紅包”后,我又引導幼兒對壓歲錢進行計劃,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積極的消費觀,孩子們最后都提出了合理的計劃,活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避免刻意地去追求一種“生活的教育化”,用貼近生活的教育情景來幫助孩子形成生活的積極態度,這對于他們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都是相當有益的。
(二)重復已有的生活,而沒有回歸有價值的生活
在課程實施時需要教師對日常生活現象進行篩選,選擇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課程內容。如教育活動“生活中的箭頭”,第一步,教師讓幼兒觀察安全通道指示燈、瓶蓋和迷宮,幼兒很快說出了這些箭頭的作用。第二步,教師問:“在生活中,你們還見過什么箭頭?它們有什么作用?”幼兒紛紛說出了答案。但很快幼兒就感覺太簡單,失去了興趣,甚至開始走神。究其原因,是因為箭頭在生活中太普遍了,對幼兒來說已經失去了新鮮性。教師沒有把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升級,活動成了孩子的重復練習,不僅降低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也降低了教育活動的效率。
(三)著眼于當下的生活,而沒有關注可能的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主張,要求通過教育來改變落后的和不合理的生活,克服無序的生活。因此幫助幼兒建構并實現可能生活,這也是幼兒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例如一次戶外活動“收糧食”的游戲,在“馬路”上,車子隨意地駛來駛去。對于為什么不設信號燈的質疑,老師解釋說是農村的道路沒有紅綠燈和交警,所以沒有引入這個內容。這個理由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并且符合農村幼兒的生活經驗,但卻折射出教師對生活狹隘的理解,農村生活是沒有紅綠燈,但孩子們未來的生活不會永遠局限在農村,教師更多考慮的是當前的農村生活,卻忽視了幼兒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一)使課程內容普遍化、生活化
陳鶴琴先生主張把大社會大自然作為出發點,讓幼兒到大社會大自然中直接去認識學習,反對以課堂和書本為中心的死教育。例如,可樂會“噴噴泉”,三角形具有穩固性,橋是弓形的等,這些完全可以讓幼兒自己去親身體驗,讓幼兒自己發現、學習。所以,教師要以幼兒生活中熟悉的現象和事物作為課程內容,尊重幼兒天生的本性,讓幼兒在實踐中去探索、證實。
(二)使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生活化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生活化是指教師構建、組織的活動內容應更多地和生活相貼近,把教育活動與生活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讓幼兒在輕松、自然、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比如在圣誕節快要到的時候,可組織“裝扮圣誕樹”“圣誕老爺爺”等活動。這樣的教育活動不僅讓幼兒感覺非常自然,而且還使幼兒對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感興趣,從而很積極地參與活動,進而使教師很好地實現課程目標。
(三)使幼兒的生活活動教育化
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都是幼兒發展的時機。通過幼兒園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幼兒獲得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可以使幼兒在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提升。
教育因為生活而充滿著新鮮和活力,生活因為教育而五彩繽紛。因此,只有讓幼兒一開始就建立生活的主體意識,才能讓幼兒在生活化的活動課程中盡情地展現自我,煥發生活的光彩。
(山東省菏澤市開發區實驗幼兒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