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敏
“三位一體”教育合力下,“園本節”年級組活動優化的研究
文 沈敏
“園本節”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一些幼兒園在組織時卻出現目標定位偏頗、內容形式單一、多方聯動不足、計劃統籌不夠等問題。文章就“三位一體”“園本節”兩方面入手,以年級組為單位的組織活動提出優化策略。
三位一體;園本節;年級組活動
近年來,幼兒園開展有目的、有計劃且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教育活動越來越多,而“園本節”就是我園根據自身特點、發展規劃以及季節而創設的特色活動。在幼兒園、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互助下,我園組織過多次園本節活動,如“閱讀節”“運動節”“科技節”……在不斷的探索和調整中,我總結了一些優化年級組活動組織的策略。
(一)關注師幼群體,精析活動目標
根據《指南》中提出: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我們在制定目標時關注幼兒和教師兩個群體的共同發展,期待幼兒在自然中創意表現,要求年級組教師能解讀周邊環境帶來的教育契機,提升對幼兒藝術學習特點的認識以及組織指導大型活動的經驗和能力。
(二)突出幼兒主體,精備活動過程
1.實施階段——多支持
各班根據本班參與的秋游子課題,準備相應的經驗和知識。然后,孩子們要根據去秋游的地點繪制“幼兒園——明珠城”的路線圖;設計班級班牌標志;計劃自己出游日的服裝和物品……最后因為孩子們步行外出前往,社區所在交警中隊一起協助護導,保證活動的安全性,社區也派出了數位花農,迎接孩子們,在此過程中,孩子們對花卉的品種進行提問并得到相應的回答,讓幼兒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知來理解大自然的規律和現象。
2.評價階段——重感受
我們分成了三方面進行活動后評價,一是幼兒評價,我們將每個幼兒創作的作品帶回班級,利用窗臺懸空的模式將作品(向日葵寫生、樹葉創想畫……)布置出來,引導幼兒互相欣賞,并獲得藝術創作成功感的體驗。二教師評價,將活動中幼兒的表現用案例、故事、照片、視頻等形式記錄下來,進行解讀。三是家長評價,采用的是填寫問卷調查表,讓家長將活動通過幼兒的講述記錄下來,并請家長提出相應的建議。
為期一個月的“我和秋天有個約會”活動結束后,教師們在研討和檢驗中形成了一些共識,并就如何優化年級組大型活動的組織策略進行了總結。
(一)“園本節”活動——源于幼兒生活
我們通常說“備課,備的是幼兒,是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很多時候教師總會基于自己的教學經驗,為幼兒選擇自己認為比較有價值、能促進幼兒發展的內容,但在活動中,如何吸引幼兒興趣并使之樂于參與活動,是我們考慮的重點。對于活動內容,我們還是提倡來源于幼兒的興趣和實際需要。通過審議引導教師探討幼兒秋游活動的特點、教師應該提供什么樣的支持和幫助,使最后制訂的“我和秋天有個約會”方案具有較高的科學性,以保障活動的成功。
(二)“園本節”活動——兼顧整體細節
在活動的過程中,幼兒在教師的協助下根據活動內容和發展方向,開展不同的游戲,在各個環節中與不同的人群交流協商、互助合作,學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并進行實踐。我們更是改變了以往走馬觀花式的游園方式,忽視幼兒在過程中體驗與發展的做法。在實施階段的全過程中,讓幼兒看看、想想,最后再進行藝術創作時的展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在這一階段中還要考驗大班年級組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能力,每位教師和保育員都要熟悉秋游活動的流程和安排,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既要關注整體又要關注細節,用細節成就完美。
(三)“園本節”活動——用好“三位一體”
幼兒園、家庭和社區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各自有不同的任務,活動要將各部分有效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大價值。在這次秋游活動中,我們利用社區資源擴寬幼兒的學習空間,進一步提高教育效果。因為活動是外出活動,考慮安全因素,我們邀請社區交警和部分家長共同參加活動。在年級組中,經過研討,確定方案,教師們根據自身擅長的領域,自主認領任務和工作,年級組組長從大局出發微調,不僅使每位教師都能在活動中發揮自己最大的能量,還考慮了人員搭配的最大效益。
(四)“園本節”活動——體現兒童本位
“以兒童為本位”就是告訴我們兒童是一切根源的基礎,解放兒童就是為其提供可自主成長的空間,成人的角色只是引導者、觀察者、合作者,而非兒童行為的干預者、主宰者。在審議中,我們教師常常會自主思考,一慮:這個活動需要綜合考慮幼兒年齡段總目標、主題中蘊含的價值、本班幼兒的具體情況等多種因素。二思:如何做好以幼兒為主體,高度體現幼兒的參與性?三規范:如何詳細、科學地撰寫活動方案,其中包括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評價與反思等方面。只有方案詳細、具體、科學、操作性強,才能穩而不慌地開展大型活動。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天和幼兒園)
[1]張燕.《幼兒園管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1-1.
[2]劉洪霞.《幼兒園節日活動精彩設計方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06.
[3]朱家雄.《幼兒課程論》[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