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翠萍
聚焦園本教科研,促進教師專業的『真成長』
文 凌翠萍
園本教科研活動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源頭活水,幼兒園越來越意識到教科研活動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性。我園以規范園本教科研管理為導向,構建教師專業成長中的“真保障”;以豐富園本教科研活動為依托,關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真研究;以進行園本課題研究為抓手,聚焦教師專業成長中的“真問題”。不斷引領教師在教科研的舞臺上展示自我,促進了教師專業的“真成長”,實現了教師的自我價值。
園本教研;教師;專業成長



近幾年來,我園把教科研活動視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活水”來抓,先后開展了“保教質量年”“主題論壇”“連環跟進,反思成長”等系列主題性園本研究活動,不斷促進教師在教科研的舞臺上展示自我、發展自我,充分保證了教師專業成長和幼兒園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具體做法如下:
1.健全園本化的教科研制度
為了使幼兒園教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幼兒園出臺了《教育科研發展規劃》《關于加強園本教科研的實施方案》;為了強化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主動性,把教師教科研工作納入《幼兒園獎懲條例》《幼兒園年度積分細則》,還出臺了《教科研成果獎勵條例》及具體實施《細則》;為了提高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積極性,出臺了《陽光教師考核辦法》《教師學習制度》;為了切實加強課題管理,幼兒園制定了《教科研過程管理制度》,另外,幼兒園還制定完善了《教學反思制度》《教師集體備課制度》,建立《項目組管理制度》《園本研訓制度》等等,切實強化教科研活動的精細化管理。同時還要求園長、年級主任、陽光教師做到“三帶頭”——帶頭撰寫文章、帶頭組織教科研活動、帶頭完成教科研任務。使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化、日常化、規范化。
2.運行有效的教科研管理
(1)實現網絡化的層次管理。首先是組織網絡,即“幼兒園教科研領導小組(園長負責)——業務園長——各組別——班級”。實行分層管理與指導,逐步完善了科學的教育科研管理網絡。其次是課題網絡,主課題——子課題——小專題。幼兒園確定主課題后,再對總課題進行層層分解,形成課題網絡,使課題真正落實到每位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去。
(2)創建“交互式”的教科研模式。我們堅持“自下而上為主、自上而下為輔”的“交互式”教育科研運行模式,通過這個動態的過程,保障教育科研的效果。
(3)建立多樣化的教科研形式。a、龍頭式:即幼兒園選出骨干教師和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寫作能力的教師作為龍頭,指導全園的教科研活動,以點帶面。b、年級式:以平行班為小組,選出年級組長,負責本年級的教科研活動,制定年級組教科研計劃,負責實施檢查、評估。c、互幫式:我園有著示范輻射的職能,根據鄉鎮中心園、民辦園等不同的辦園特點,我們采取互幫形式開展教科研活動,并分不同類別進行指導、研究。
1.建立靈活的組織形式
(1)教研方式的游戲化。研究并不是像想象中一樣死板、單調、枯燥的,它也可以是活潑的并充滿樂趣。例如:我們設計了有創意的這個“角色輪流轉”的園本游戲游戲形式:由一名教師組織活動,其他教師充當小朋友的角色,體驗師幼互動,展現真實。在游戲的教學和研究活動中,使教師更加意識到必須尊重兒童的發展需要,要選擇和確定適宜的教學策略。
(2)教研方式的問題式。我們最常用的是“問題菜單”“問題調查問卷”等形式對教師在保教工作中存在或糾結的問題進行搜集、歸納,對于比較特殊的、非典型的個別問題我們就采用有針對性的答疑和幫助,對于共性的、典型的問題就采用頭腦風暴法集中解決。
(3)教研方式的自薦式。改變以前硬性分配教師的觀摩活動、展評活動等,號召教師自主報名自我推薦,也可以同事間相互舉薦。自薦的老師可以通過邀請同事到現場觀摩、上微課,也可以將自己的課錄成視頻,然后請本年級組或項目小組、大教研組的老師們進行互動式評價。這種方式既能幫助教師樹立較強的自信心又能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更能讓管理者及時發現教師們的閃光點,活動開展以來,收獲良多,老師們對此方式樂此不疲。
2.建立有效的學習方式
(1)在書本中學習。對比較困惑的問題通過查閱書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我們圍繞當前課程游戲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什么是真正的游戲”“幼兒園的課程建構”“如何觀察孩子”等等一系列問題,讓老師們帶著問題進行自行查閱,在周三教研日進行思維碰撞,交流思考心得。或者利用幼兒園網站或QQ交流群、微信交流群進行隨機分享、交流、思辨。
(2)在同伴互助中學習。一是教師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象進行觀摩學習,效果遠超于集體安排的統一聽課。二是自選項目組進行學習。我園根據老師的興趣設立了美工、語言、信息、保育、游戲等項目小組,老師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點進行自由選擇參與的小組,推選項目組長,負責計劃、措施的制定與執行,真正實現了“我的活動我做主”。三是改變以往教學園長一言堂的形式,利用“陽光教研”“門診教研”“一課多研”等眾人參與的方式進行培訓、交流,人人成為研究的主人,讓每一位老師成為研究的大師,享受“樂在研中”的樂趣。
(3)在反思中學習。一是制定自我專業發展的計劃并構建“教師個人成長袋”。教師根據自身的專業情況制定三年發展規劃、年度成長目標、季度成長達成目標、月成長措施等,幫助教師小步遞進式的成長。二是開展“每月精彩”活動,老師們每個月末上交一篇精彩的文章,如:教育故事、觀察記錄、學習故事等,幼兒園將這些文章張貼在“陽光公示欄”或幼兒園網站上,向全園家長和教職工展示。
3.建立有序的教研制度
(1)每天一次碰頭會。以班級為單位,利用每天午睡時段的十分鐘左右時間,對游戲活動、學習活動、生活活動、主題活動中的問題進行討論、思考、調整。
(2)每周一次研究會。利用每周的星期三作為固定的研訓日,可以是大教研組活動,也可以是年級組的小教研組活動或者是項目組的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先大組后小組再分項目組依次進行,確保研究時間的充足性與研究內容的針對性。
(3)每月一次交流會。以大教研組為組織單位,開展身邊的教育故事、教育反思等交流活動,也可以以課題組為單位,進行個人專題研究的交流,還可以以項目組為單位,開展對本項目教學活動的研討觀摩。
(4)每學期一次總結會。召開全體教職工大會,以過程性考核積分為依據,對本學期教科研活動有典型做法和突出貢獻的組別或個人進行表彰、總結、評議,并將亮點做法做及時的推廣。
1.構建科學的教科研網絡
我園雖年經教師居多,但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高,在人人自愿的基礎上成立了以全園為單位的大教研組、以年級組為單位的小教研組和以興趣自選人員為單位的項目研究小組。通過競選產生各組組長,明確崗位責任,分工明確,條塊結合,構建了幼兒園——教科室——各組別——班級的科教研網絡,實現了教科研工作的有序管理。
2.開展特色性的課題研究
我園的課題研究不是擺花架子,而是將課題研究定位在三個有效上,即:有效改變目前教育現狀,有效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有效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所以我園課題選題的切入點都是從大家感覺到有困惑的共性問題入手,有效解決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如,在我園“愛的教育”特色活動中,大家對如何開展愛的教育比較茫然,孩子們對如何表達愛、感受愛也缺少最基礎的經驗。針對這種情況,我園進行了《利用縣域資源開展幼兒愛的教育的實踐與研究》的園級課題研究,人人參與,人人有研究專題,人人撰寫觀察反思記錄。通過研究,實現了教師觀念到行為的變化,激發了教師的研究興趣,提高了科研能力,改變了傳統的思維方式。根據已有研究基礎及協同專家意見,我園申報了省級課題《幼兒園“愛的教育””實踐與研究》并被成功立項。目前正嘗試著將課程、地域特色與課題結合起來,積極探索“愛的教育”實施方法與途徑,活動中及時收集研究過程的有價資料,形成了《我愛建湖美麗的家》園本案例集、來自于教師們親身實戰經驗的論文集、觀察記錄冊、活動倩影集等績效性材料,使研究成果達到顯化并能進行有效推廣。
3.拓展豐富性的研究過程
(1)因人而異的訓練要求。對入職不到三年的新教師,主要要求通過“核心程序”的訓練,主要學習如何制定階段性計劃,如何做好每次研究活動的觀察記錄,如何寫好評價分析。對成熟型的教師,也提出有針對性的“核心程序”訓練,主要是對研究活動如何進行反思性的總結與歸納,如何撰寫實驗報告、課題實施方案、階段性總結等,能自覺主動地帶領新教師共同解決與處理科研活動中的遇到的各類疑難雜癥。
(2)豐富多彩的訓練方式。一是學會“寫”。在共同確立研究的總課題內容后,由課題負責人撰寫設計報告,再由教師根據自己的研究特長及本班幼兒的發展狀況,依據設計報告的內容選擇研究的子課題并撰寫課題實施方案。然后通過課題組的園本教研日,將所有的實施方案進行交流互閱,相互提出亮點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修改意見。通過目的性的準備、有質量的思考、分層次的撰寫、集體的討論、共同的修改這幾個環節,可以有效調動教師參與科研的主動性與開展研究活動的科學性。二是學會“問”。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遇到自己所不能解決的各類問題是必然的,因此我園開展了“每周一問”活動,所有教師將在本月研究活動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用“問題菜單”的形式按序寫好,然后上交課題組,再由組長進行篩選歸類,最后由全體成員一起分析問題的存在原因,共同尋找問題的最簡便的解決方法。三是學會“談”。及時交談能讓老師共享有價經驗,為此我園開展了“每周一談”活動。利用周五離園后的小段時間組織教師談一談本周的研究感悟,聊一聊自己遇到的問題及處理的方法。這項活動既提高了教師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實現了資源共享,達到了共同提高、共同成長的目的。
教科研是一個多姿的舞臺,而教師就是這個舞臺上繽紛的色彩和靈動的生命。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教科研的道路上我們的老師必將成長得更快,走得更遠,收獲得也將更多。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湖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