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美寧
生命科學的探索之旅
——在飼養觀察蠶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
文 顧美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有利的、充分的條件。”時值養蠶季節,我們班養了十幾條可愛的蠶寶寶,在飼養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幼兒反復從蠶的外形、動態、習性等幾個側面作詳盡的觀察,在看看、記記、找找中提高幼兒的科學素養。
一天早晨,蔣韻言小朋友一到教室就往盒子里看去,突然他指著一條蠶大叫:“不好啦,這條蠶寶寶要死了!”我一看,那條蠶寶寶真的腳朝天不動了,顏色也變得很黃。再仔細一看,原來它在蛻皮,這可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我連忙叫他們耐心觀察蠶寶寶蛻皮的過程,大家連呼吸都小心翼翼的,看了大概兩三分鐘,蠶寶寶終于蛻完皮了,戴晨胥皺著眉頭問:“蠶寶寶怎么還是不動?”說著要去摸摸它,蔣韻言趕緊擋住他說:“不能碰,蠶寶寶剛蛻完皮,需要好好休息!”
活動結束后,我組織大家進行了討論:為什么蠶寶寶要蛻皮?蛻皮之前它們為什么不動也不吃桑葉?有的說:“蠶寶寶冬眠了。”有的說:“可能蠶寶寶病了。”孩子們議論著。最后我和他們一起觀看了蠶寶寶一生的視頻,他們知道了蠶在發育過程中,從孵化到結繭,一般要經過四眠、五齡,發育到一定的時候就要脫去舊皮,生長新皮,在脫皮期間不食不動,叫做眠,眠與眠之間叫做齡。
幼兒由對蠶寶寶成長過程的觀察發展到對“蠶寶寶如何生存”“為什么蛻皮之后就變大了好多”等問題進行思考,正驗證了皮亞杰關于這個年齡階段兒童憑借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的理論。
蠶的一生變化很明顯,在觀察的過程中,幼兒用繪畫的形式將他們觀察到的問題都記錄下來,再尋找相應的答案,這樣比說教要更加生動,幼兒也更容易接受。
在記錄時,我著重引導幼兒將觀察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一天,汪旭和金涵在科學區討論,汪旭指著蠶寶寶的身體說:“這個黑點到底是什么呢?”金涵說:“我也不知道,那我們先把這個問題記下來吧!”汪旭在記錄紙上畫了一條蠶,并在它的身體兩側各點了8個點。這時金涵指著桑葉旁邊一層黑黑的東西,說:蠶寶寶拉的大便真有趣,怎么一點都不臭呢?”說著就在記錄紙上畫了很多方形的黑點,還在黑點上畫了彎彎曲曲的線。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觀察就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而且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態,兒童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品質和能力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觀察力。良好的觀察力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在觀察記錄蠶寶寶活動情況之余,我根據幼兒需求,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制作了調查表《生活中的蠶寶寶》,讓幼兒和家長一起找一找身邊有哪些東西是和蠶寶寶有關的,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同,交上來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有絲綢衣服、蠶絲被、蠶絲面膜、蠶沙枕頭、蠶衣入的中藥等。孩子們還從家里帶來了一些絲織品,放在了蠶絲制品展示區,每天大家都會來到展示區看看、說說,對這些絲織品又多了一些了解和喜愛。
這個活動充分將蠶和我們的生活聯系在了一起,讓幼兒對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對這種小小的生物產生了小小的敬意,蠶的一生只有短短幾十天,但是它為我們人類做出的貢獻卻很大,可以說蠶渾身都是寶。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教育內容要來源于幼兒生活。我們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機,達成教育目標。除了在展示區展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絲織品,其余的絲巾、絲綢布等全部放在了表演區。區域活動時,有的幼兒把圍巾裝飾成腰帶、披肩;有的將其改成了帽子、頭巾等等,大家穿戴一新,伴隨著音樂擺出各種造型,個個都是模特兒。
“絲綢時裝秀”激發了幼兒對絲織品的興趣,并且讓他們了解了獨特的民族藝術文化。充分顯現了絲綢文化的魅力,對培養幼兒關注民俗文化、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思考與實踐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只小小的蠶寶寶讓孩子們每天的生活都有新的期待,讓幼兒既參與了蠶寶寶的生長過程,增長了相應的知識,又提高了幼兒的科學素養。從小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基礎,我們從生命科學的基礎出發,在使幼兒獲得初淺的生命科學概念和經驗的同時,感受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重要性,激發兒童學習生命科學知識的興趣,從“做”科學,初步理解科學,從而意識到生命科學的重要意義。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辛豐中心幼兒園)
[1]任永澤.《我們現代需要樣的兒童觀》.現代教育論叢,2010
[2]王志明.《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劉占蘭、沈心燕.《讓幼兒在主動探索中學習科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徐作英.《生物教學實施指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