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潔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季潔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而實驗教學又是中學生物學教學中基本而又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很多實驗都要以活體動物為材料,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很有必要。
初中生有實驗探究的熱情,但因經驗不足,知識儲備不夠,往往會傷害小動物。因此,每一次實驗安排前,教師都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實驗動物的習性。比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探究生命的方法》中:探究蚯蚓在什么物體表面爬得快。在實驗過程中大家發現蚯蚓身上粘著泥土,不管在光玻璃上還是在毛玻璃上爬行,速度都差不多。反應快的學生立馬把蚯蚓放在清水中清洗。這就犯了科學性錯誤,蚯蚓呼吸是靠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完成的,蚯蚓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壁的毛細血管中,然后滲進體壁再進入血管。把蚯蚓放在清水中清洗,很有可能會導致其窒息死亡。因此,要做好實驗,前提必須讓學生認識生命,了解動物習性。
在實驗中,我們除了需要注重實驗科學方法和技巧之外,還應當注意實驗過程中盡量不傷害動物。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中,我設計了一個探究實驗,探究水溫對金魚呼吸次數的影響,學生在設計實驗時,溫度跨越非常大,以冰水為最低度數,5度為一個梯度,直到80度。在看了學生的設計后,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小金魚,我決定做演示實驗并拍成微視頻在課上展示。實驗結果一清二楚,小金魚在冰水中立刻側翻,在50度水溫中有不良反應,所以沒有必要讓學生每一組都進行實驗,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金魚。
我們對教材上“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做了改進,因為水蚤心臟的跳動必須借助顯微鏡,比較難觀察,因此改為觀察金魚。在學生設計實驗時,通常設計三個梯度:清水、清水和酒精的混合物、酒精。學生設計成直接把金魚放入酒精中觀察,若有影響馬上撈出。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既能得到實驗結果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護金魚呢?其中有一位同學就設計了在清水中持續滴加酒精,觀察金魚的反應,這么設計既保護了金魚,又可觀察金魚在不同濃度酒精下的表現。
在研究動物的覓食行為時,我們往往會選擇螞蟻作為實驗材料,從野外捉回來的螞蟻受到驚嚇往往會到處逃竄而不會覓食。為避免這一結果,我們可以直接在野外做實驗,將食物放在螞蟻較多的地方直接進行觀察。
尊重生命、愛護生命體現在實驗設計中,教師要教育學生考慮動物的感受,盡可能減少對動物的傷害;在實驗進行時懷著對生命的敬畏進行操作。
實驗完成后,動物如何處理?比如在做完“影響鼠婦分布的非生物因素”的實驗后,鼠婦如何處理?大多數學生都說放生,而放生也是一門學問,放生地點不恰當反而會間接殺死小動物。所以我提出的觀點是哪里捉來的,放回哪里,在石頭底下找到的就放在石頭下,在草叢中找到的就放回草叢里。光放生還不夠,我們還可以盡最大可能照顧它們。做完金魚實驗后,我組織學生把所有金魚放入學校池塘中,學生有時間會去池塘欣賞、喂養。在學生社團活動中,要求學生愛護一花一草,從而讓學生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對生物的關愛,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種下愛惜生命的種子。
(作者為江蘇省常州市清潭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