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計原
河南舞鋼公司總醫院 舞鋼 462500
泌尿外科術中輸尿管損傷45例臨床分析
楊計原
河南舞鋼公司總醫院 舞鋼 462500
目的 探討泌尿外科術中輸尿管損傷的原因、處理方法及預防措施。方法 對45例泌尿外科術中輸尿管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本組輸尿管損傷的主要術式依次為經輸尿管取石、膀胱鏡下插管、經輸尿管檢查和膀胱癌部分切除術。損傷類型依次為輸尿管穿孔、斷裂、黏膜脫垂和誤扎。經針對性處理及雙J管引流治療。3個月后靜脈腎盂造影復查,39例輸尿管恢復完整性、連續性;6例存在一定程度的腎積水。結論 熟悉泌尿外科手術中輸尿管損傷的原因,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及時發現輸尿管損傷并在第一時間進行相應處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
泌尿外科手術;輸尿管損傷;雙J管引流術
2010-01—2016-06,我們共收治45例泌尿外科術中輸尿管損傷患者。現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輸尿管損傷的原因、處理方法及預防措施。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患者中,16例由外院轉入,29例發生在我院。男29例,女16例;年齡24~65歲,平均28.6歲。均根據泌尿外科手術史、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確診。
1.2 方法 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泌尿外科術中輸尿管損傷的原因、處理方法及預防措施。
2.1 輸尿管損傷原因及類型 本組45例患者中,輸尿管損傷的主要術式依次為經輸尿管取石21例(46.67%)、膀胱鏡下插管13例(28.89%)、經輸尿管檢查7例(15.56%)和膀胱癌部分切除術1例(8.89%)。損傷類型依次為輸尿管穿孔29例(64.44%)、輸尿管斷裂8例(17.78%),輸尿管黏膜脫垂6例(13.33%),誤扎輸尿管2例(4.44%)。
2.2 治療方法 29例輸尿管穿孔患者中,除6例輸尿管鏡導致穿孔,通過開放性手術進行修補術外, 其余患者均實施雙J管重新置入和引流3周。部分穿孔上方存在結石時,積極行碎石治療。8例輸尿管斷裂均在術中發現,即刻行輸尿管與膀胱吻合術或腎盂和輸尿管吻合術。6例黏膜脫垂,首先復位處理,再將雙J管置入到相應的位置, 引流4~6周。誤扎2例,術后2個月發現后實施輸尿管再植。
2.3 治療結果 經上述方法治療后3個月,復查靜脈腎盂造影顯示,39例患者輸尿管恢復完整性、連續性,6例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腎積水。
文獻報道[1],在廣泛性盆腔手術及輸尿管內鏡檢查操作中,有發生輸尿管損傷的危險。隨著泌尿外科腔鏡治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和提高,泌尿外科腔鏡手術及有關介入操作時,輸尿管損傷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2]。輸尿管損傷的主要原因有[3-4]:(1)切口小、術野較深。強行對局部進行牽拉,易造成輸尿管損傷。(2)手術部位粘連程度較為嚴重,或術中出血量較大,在實施粘連分離和止血過程中,損傷輸尿管。(3)由于術者經驗不足,術中未對輸尿管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進行辨別,盲目操作對輸尿管造成損傷。(4)未熟練掌握輸尿管鏡操作技術,經膀胱逆行輸尿管插管、套石、碎石桿碎石、擴張、擦刷活檢及輸尿管腎鏡檢查等操作,均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輸尿管損傷。(5)開放性手術中,若腫瘤將輸尿管推移或是粘連及后腹膜纖維化等,使手術視野不十分清晰,會造成手術困難。大面積鉗夾、結扎止血而增加誤傷輸尿管的概率。
泌尿外科術中及時發現輸尿管損傷,早期治療的意義重大。若術中及時發現輸尿管損傷,可即刻一期手術修復并采取雙J管作為內支架,做好充分引流。若是沒有及時發現輸尿管損傷,則形成尿外滲、尿瘺,很容易引起繼發感染甚至腎功能衰竭等諸多并發癥。此時輸尿管損傷的處理十分復雜和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
因此,在進行輸尿管鏡操作的過程中,應注意輸尿管和生理狹窄間歇蠕動特點。液壓灌注下保證術野的清晰,應緩慢推進導管,當輸尿管蠕動時,應暫時停止操作。如果推進導管存在阻礙,則證實推進的方向有誤,此時應注意避免盲目抽插、進鏡損傷輸尿管[1]。手術者術前應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充分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術中輕柔、謹慎操作,對輸尿管損傷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5]。
[1] 許曉源.醫源性輸尿管損傷的診斷和治療[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6(3):271.
[2] 章小毅,張書賢,王光明,等.輸尿管鏡下碎石取石術嚴重輸尿管損傷的預防及處理(附5例報告)[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2,12(10):941-943.
[3] 潘家驊,薛蔚,陳海戈,等.醫源性輸尿管損傷并發上尿路梗阻的外科治療策略[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4):264-266,269.
[4] 王煥,王德娟,李文薇.膀胱鏡檢術在婦科腹腔鏡手術輸尿管損傷預防及早期診斷中的作用[J/CD]. 中華腔鏡泌尿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7(5):48-50.
[5] 陳厚傳.淺談35例醫源性輸尿管損傷的診治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3):1599.
(收稿 2016-11-12)
R693+.5
B
1077-8991(2017)04-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