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 丹
生活,為區域游戲添彩
文胡 丹
幼兒的生活就是游戲。教師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挖掘幼兒熟悉的生活材料,提煉生活化的題材,創設生活化、游戲化的活動環境,讓其更貼近生活。
生活化 區域游戲 游戲環境
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幼兒的生活就是游戲。教師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挖掘幼兒熟悉的生活材料,提煉生活化的題材,創設生活化、游戲化的活動環境,讓其更貼近生活。讓幼兒在區域游戲中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同時也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豐富而有活力。
游戲材料是幼兒游戲的物質之柱,幼兒是通過使用游戲材料學習的。提供的材料必須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熟悉的、可操作的,能滿足幼兒游戲的欲望的。
在開展“我家附近”的主題建構游戲時,我們發動家長一起搜集了幼兒生活中熟悉的空薯片罐、紙巾盒、易拉罐、牙膏盒等廢舊物品。一開始并沒有直接告知幼兒這些材料的使用方法。孩子們通過反復擺弄這些材料時,發現了材料組合的奧秘:紙巾盒可以壘高做圍墻,薯片罐和紙板疊加可以做簡易樓房平臺,牙膏盒可以做小汽車。幼兒的游戲欲望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在娃娃家游戲中,孩子們又自發地從家里帶來各種飲料瓶,開展奶茶店、飲料店的角色活動。可見生活中的一切,孩子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基于幼兒現實生活提供的材料,自然引發了他們的游戲行為。幼兒通過游戲再現生活、超越生活,與此同時,幼兒也自然而主動地發展著自我。
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與生活互動,豐富幼兒生活經驗,能保證幼兒游戲情節順利發展,更能不斷地豐富游戲的情節和內容。
在娃娃家的游戲中,孩子們每天都將娃娃家里的各種蔬菜進行翻炒,然后喂娃娃吃東西,情節比較單一,時間一長,孩子們慢慢厭倦了。有的孩子說:“娃娃每天吃了就睡,睡了就吃,真沒勁。”于是,我們組織幼兒討論“你家附近有什么?”并請幼兒回家調查。匯總調查信息后,新的角色區“醫院”出現了,有打120喊救護車的,有直接抱娃娃去醫院看病的,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小超市”出現了,帶著娃娃去買菜,看完病到“小超市”買吃的……孩子們積極與生活互動,不僅增加了區域游戲主題,更為游戲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正如陶行知所說“與生活相聯系,是為了擺脫書本的束縛”。當生活與游戲鑲嵌在一起,幼兒的內在情感做驅動器,他們的思維會快速地旋轉,創造性會不斷得到激發。
幼兒在區域中游戲,肯定會產生矛盾或是遇到困難。尤其是小班幼兒常會出現爭執和告狀行為。這天明明去買魚,看見魚放在了籃子里,于是一口咬定成成賣的是不新鮮的死魚,吃了會拉肚子的。但成成不服氣說魚是活的,于是兩人爭吵起來。我見狀端了一個水盆走上前去:“來,魚兒喜歡生活在水里,成成你要試一試將魚放在水盆里賣嘛,生意可能會好很多哦。”成成采納了我的意見,同時還找來了一個吸管,假裝做成氧氣管。我在一旁說:“哇,成成你的魚好新鮮啊,我也想買,給我來一條好嗎?”明明見狀,高興地嚷嚷著要來買大活魚了,大家繼續菜場小游戲。當幼兒在游戲中產生了認知沖突時,教師以游戲者的身份參與到游戲中去,把自己“變成孩子”,通過了解幼兒的想法,及時地調整策略,積極幫助幼兒提供游戲材料,提出建議,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繼續游戲。同時,教師在參與游戲時也捕捉到了孩子的閃光點,有效地提升了幼兒的生活經驗。
帶孩子們走出幼兒園,走向大自然,在與社會大環境的互動中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追隨幼兒的焦點,可以形成一個富有探索性主題的區域資源,也為其體驗探索學習創造條件。
在《春天》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和孩子一起走進大自然,欣賞柳條的舞姿,觀察太陽花的笑臉,觸摸可愛的金魚與蝌蚪,與小動物合影……回到美工區孩子們選擇了彩色的紙條、彩色蠟筆、彩色的黏土,用多種材料和形式表現著七彩的春天:蛋殼貼畫、折紙燕子、手工風信子、黏土桃花……大自然這些豐富的元素給孩子們積累了生活經驗,激發了其創造的欲望。
教師播下一顆生活的種子,種子在泥土中生長,呼吸新鮮的空氣。正如孩子需要在生活的環境中成長,接受教育。當教師運用生活的力量,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孩子的生活時,孩子是快樂的。生活是教育的根,是源泉。讓區域回歸生活,把游戲還給孩子。讓生活更精彩,讓游戲更豐富,讓孩子更快樂!
(江蘇省無錫市商業幼兒園)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陶行知.《創造的兒童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
[3]林建坤主編.《生活教育與課程改革》,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追尋研究》.江蘇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兒教育實踐研究論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