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鴻雁
淺談在數學活動中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文 李鴻雁
對幼兒來說,語言不僅僅是重要的交際工具,還能幫助其思維發展。幼兒在認識數學概念的過程中,更需要語言來幫助理解概念的內涵。
數學活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當前的幼兒數學教育活動,一是為了滿足幼兒發展之需要,從內在動機上激發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二是為了幼兒從偶發的、自然的、個體化的一些數學活動逐漸轉入有目的、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從而不斷激發與培養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的發展。
數學活動中的語言表達對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兒可能會出現語言表達不清楚、不準確的情況,但這正是幼兒在整理并提煉自己思維的表現。語言表達可以幫助幼兒反思、調整自己的操作活動。反復多次的表達和思維能推動幼兒思維流暢性和準確性的發展。
(一)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有利于教師了解幼兒的思維過程
在數學操作活動中,如果不借助幼兒的語言表達,單純從操作結果是無法看出幼兒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發展水平的。因此,教師除了要全程觀察幼兒的操作外,更需要傾聽幼兒對操作過程和結果的表述,以此了解幼兒不同的思維方式與思維發展水平。
(二)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有助于幼兒同伴間的交流和討論
數學活動中的多個環節都需要幼兒表達。例如,傾聽教師講解后需反饋對數學操作規則的理解或對操作程序的記憶;操作過程中要請同伴幫忙;小結環節中需要和同伴、教師分享自己的操作結果與想法等。
教師常常會發現,數學活動中幼兒會采用多種不同的操作方法、問題解決策略。在出現多種方法和結果時,幼兒往往會與同伴辯論,以“捍衛”自己的方法和結果。通過辯論,幼兒會逐步理清思路、整理表達、反思操作,從而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一)運用簡單、規范的語言,讓幼兒學說
正式的數學活動的內容是幼兒在非正式活動中積累的點滴、零碎經驗基礎上的同伴間的交流,在教師指導下整理、記錄、歸納、總結,并形成概念。例如教師運用填空式的句式讓幼兒學說“幾個蘋果添上幾個蘋果就是幾個蘋果”。讓能力強一些,語言表達較完整的幼兒先說,再讓其他幼兒跟著說。隨后問:“你們覺得這句話長嗎?怎樣才能說得短些呢?”于是,就有孩子說:“2添上1就是3。”讓孩子明白要說得更短些,更精練些。幼兒在教師語言的暗示下,在模仿的過程中自然地學會了用抽象、概括的語言表達。(二)通過教師的語言示范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1.數學概念的表述要準確、簡潔
在數學操作活動中,教師要從一開始就教給幼兒正確的數學概念。例如,在小班下學期的“長短排序”活動中,教師問:“樹木是怎么排的?”幼兒錯誤地說成“從小到大排”“從小到長排”等。教師糾正了好幾次,仍有個別幼兒無法正確表述。原來教師在講授新內容時將“長短排序”的概念說成了“大小排序”,導致了幼兒語言表達的混亂和理解的偏差。因此,教師一定要深入理解每一個數學活動所涉及的數學概念及其含義,在保證數學概念準確的基礎上,用簡潔易懂的語言加以表述。
2.基于幼兒現有的語言表達水平確定語言示范的難度
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具有不同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應基于本年齡段、本班幼兒的語言表達水平確定語言示范的難度。
小班能力強的幼兒可能會自發地概括并運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而能力弱的幼兒則還需要教師提示后才能用簡短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或結果。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給予相應的引導,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可引導他們獨立、完整地進行表述。而對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需通過互動式、提問式的語言幫助他們表述。中大班幼兒已經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適當增加語言示范的難度。例如,豐富中大班幼兒與同伴互動的語言,提供同伴互檢的語言示范。請幼兒通過語言互檢的方式來驗證彼此的操作結果。
(三)鼓勵幼兒在活動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1.用多種方式鼓勵幼兒進行語言表述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大部分幼兒在操作時會忘記表達。為了培養幼兒用語言表達操作過程和結果的習慣,教師可采取當眾表揚、請幼兒在同伴面前演示、給予獎品等多種方式來鼓勵幼兒表達。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都需要堅持,教師不能因為幼兒不習慣表達或不愿意表達而放棄指導,而是要通過不斷提醒、及時鼓勵等策略,慢慢促使幼兒形成用語言表達操作過程和結果的習慣。
2.鼓勵幼兒進行多樣化的語言表述
只要不混淆相應的數學概念,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同樣的操作結果。如在“按ABC模式排序”的活動中,小班幼兒可以運用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如:“一個紅一個黃一個藍……”“紅黃藍、紅黃藍……”。當幼兒自發地運用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時,教師應給予肯定并引導其他幼兒向其學習,甚至還可以在幼兒理解的范圍內提供符合幼兒年齡特征的多樣化表達的范例,鼓勵幼兒嘗試表達。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斜塘街道星湖幼兒園)
黃雙雷.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J].幼兒教育:幼兒教學,2012,(3).